第9章 生存就是吃苦(1 / 1)

一份兼職工作,一間狹小的合租房,一個睡袋一張床,這群已經畢業的大學生,聚居於繁華城市的角落,眺望著遙遠的夢想。他們做著僅有一點點薪水卻要累的跑斷腿的工作,在滿是臭味的宿台裏落腳、在睡袋裏安身,渾不知天之驕子為何物。他們早已不看重自己的本科學曆,因為學曆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東西。

原本寂寞的城市郊區,因為大量“蟻族”的出現,短短幾年的時間就演變成了“都市村莊”,成為大量“蟻族”的“蟻域”。租一個小小的標間,讓他們在這個城市有了棲身之所。他們不在乎住所距離上班的地點有多遠,隻要房租便宜就成,哪怕公交車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哪怕寒風、大雨,也要不顧一切地奔向站台……

每天早出晚歸,匆匆忙忙,早上坐在公交車上吃早飯的大有人在,一邊走路一邊喝著豆漿的也大有人在。難道他們就不想舒舒服服地坐在一個小飯館裏細嚼慢咽的吃完早餐嗎?難道他們不知道早餐對於人身體那至關重要的作用嗎?可又有什麼辦法呢?遲到了就成倍的扣工資,即使你今天幹了也是白幹。為了生活,為了生存,也隻能這樣。

他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還要持續多久。於是,很多人開始了抱怨,叫苦連天:

居住環境不好,不夠舒適;

生活乏味,單調枯燥;

加班頻繁,工作辛苦;

沒有娛樂時間,讓自己心力交瘁;

對於“蟻族”來說,沒有什麼一步登天的捷徑,就是苦幹。所謂苦幹,就是一要吃苦,二要不屈不撓,生活沒有不勞而獲。沒有苦幹的精神,再好的夢想、再好的規劃,也隻是空想。看一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通過苦幹得來的。沒有苦幹,就不會有過人的成績,更不會有美好的明天。

西方有句話說得好:“上帝愛你,才叫你吃苦”。

中國古語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吃苦也是一種資本,苦難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師。許多成功人士在談起自己的人生經曆時,總是對曾經的苦難念念不忘。吃苦,對於他們來說,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慧聰集團的創始人郭凡生少年時代曾上過山下過鄉,十八九歲還當過兵,這段經曆也給他的人生增加了莫大的膽量。他在一次采訪中說起當年創業時的心態:“1988年,我已經是副教授……看著一牆麵的書,心裏感覺比較酸楚。35歲了,要開始另外一條路,心裏雖然難受,但是我並不怕……”這原於少年時代的經曆———“那段生活使我真正具有了自信心,如果創業失敗了,我去扛麻袋也可以養家糊口。而當一個人願意扛麻袋維持生活的時候,就什麼都不怕了。”

年輕,就是“螞蟻”們的本錢,吃苦、失敗又何妨,郭凡生都不怕去扛麻袋,“螞蟻”們又有什麼好怕的呢?

荷蘭銀行中國區主席邱致中也有過類似的經曆,他曾說:“如果沒有在崇明農場務農的六年,沒有經曆那些苦,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思想和處世哲學。我希望我的小孩將來也知道我過去的故事,知道我曾經做過農民。通過這些,讓他們了解生活中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知道人生路上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任何人在取得成功之前,沒有不遭遇失敗的。每一個成功的故事背後都有無數失敗的故事。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經曆了一萬多次失敗後才發明了燈泡,而喬納·沙克也是在試用了無數介質之後,才培養出了小兒麻痹疫苗。約翰·克裏斯在發表第一部作品之前,曾寫過564本書,並遭到1000多次退稿。但他並沒有灰心,終於獲得了成功,成為英國著名的多產作家。

曾經的吃苦為他們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無疑,吃苦就是他們人生中最有價值的資本之一。高爾基一生曆經坎坷,吃了不少苦,也收獲了不少人生閱曆,充實的人生經曆為他的成就打下了基礎。回顧往事的時候,高爾基說道:“一個人,如果沒有他吃不了的苦,那麼就沒有他做不成的事。”

一隻“螞蟻”這樣說道:“身在這裏,我們就是早出晚歸、渺茫無措的螞蟻,無力改變生活,隻有努力生存,吃點苦又算得了什麼。生存,生存,但我們不僅僅是生存下去,我們要的是生活,那種生存之上的生活。”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由,或是懷著美好的夢想,或是帶著父母的期望,或是僅僅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孬種。對於“蟻族”來說,叫苦和抱怨並不能幫助我們克服苦難,隻會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人麵對困難,不去想辦法克服,而是四處叫苦,以期得到他人同情或借叫苦回避困難,那麼隻能反映出這個人的無能。

工作和生活上的苦難其實是對你的磨煉,他人的輕視其實是上進的動力,當你停止訴苦、平息怒氣,開始樂於吃苦、挑戰生活時,你會發現,成功離你越來越近。

生存語錄

生活,隻有在平淡無味的人看來才是空虛而平淡無味的。

———(俄)車爾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