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不愉快的事兒,起源多在口無遮攔上。快節奏的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玩笑,也許能讓你改變一下心情,換一種心態,使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但是,開玩笑也要講究一個度。首先要看對方能不能接受這個玩笑,是不是一個經得起開玩笑的人。如果不是,那你最好不要跟對方開玩笑。其次,開玩笑時也要學會察言觀色,如果對方還能笑笑地應對你的玩笑,那麼也就是你這個玩笑還沒有過度;如果對方臉色不對或言語有點不耐煩了,那就說明你的玩笑有點過了,再不收收會點火的。
開玩笑要注意場合
玩笑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把我們的生活比作一盤牛排,那麼,玩笑就是牛排旁邊的那碟佐料。沒有佐料,再好的牛排也吃不出味道,沒有玩笑,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死氣沉沉,毫無情趣。
但玩笑也是一把雙刃劍,開得好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親近融洽,開得不好就會造成與他人之間的摩擦與隔膜。
一般來講,在莊嚴、肅穆的場合不能開玩笑;工作時間不能開玩笑;在公共場合和大庭廣眾之下,也盡量不要開玩笑;在非常時期,不能拿非常之事開玩笑;在公共傳媒上開玩笑更是要慎之又慎。
美國前總統詹姆斯·厄爾·卡特有一次因為在嚴肅場合說了不該說的話而使自己陷入窘境。
卡特出訪鹽湖城,參加摩門教徒頒發“本年度家庭男人”的儀式活動。他的參謀為他寫了一份講稿,特別注明“幽默”,於是助手給了他三四個笑話。他在發表講話時全用上了。卡特和他的助手們當然沒有意識到,摩門教徒一貫教育他們的孩子不要輕率地看待世事,自然在這樣的場合也就不能亂說幽默的話。當時,教堂裏有兩千多人,卡特講笑話時,這麼多人隻是瞪著他,呆若木雞。
“非典”期間,從廣東出差回來的李某在辦公室和同事聊天時,突然說他感染上了“非典”。因為李某平時很愛開玩笑,所以同事們都沒把他的話當真。李某見大家不相信,便假裝咳嗽,還說要向單位請假治病。由於李某是剛從疫區回來,而且還顯露出“非典”的症狀,大家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於是,當地出現“非典”患者的消息很快傳入社會,在群眾中引起了恐慌。
有關部門得知後,迅速將李某隔離檢查。檢查結果出來,也表明是一場虛驚。但公安機關仍對李某做出了拘留12天的治安處罰。李某感到不明白,自己隻是向同事開了一句玩笑,為什麼卻要受到治安處罰呢?其實,公安機關對李某的處罰是合法的。據了解,在全國上下齊心防控“非典”的關鍵時刻,有極少數人利用口頭、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形式編造虛假信息,散布“非典”虛假病情,增加了人們對“非典”的恐慌。本事例中,李某雖然隻是開了一句玩笑,但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影響了“非典”防治工作的正常進行。
前麵幾則故事裏的開玩笑者都是在不合時宜的時機、場合開了不合適宜的玩笑,結果惹了麻煩,甚至惹上了官司,我們要引以為戒。
開玩笑要注意對象
人的脾氣、性格、愛好不同,開玩笑要因人而異。開玩笑要注意長幼關係,長者對幼者開玩笑,要保持長者的莊重身份,使幼者不失對長者的尊敬;幼者對長者開玩笑,要以尊敬長者為前提。
開玩笑要注意男女有別,男性對語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較強,一般的玩笑不會導致男性的難堪;女性對語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較弱,不得體的玩笑會使女性難堪,甚至“下不來台”。
開玩笑還要注意親疏的差異,一般情況下,與自己比較親近、熟悉的人開玩笑,即使重一點,也不會影響友好關係,但與自己比較陌生的人在一起,就不宜開玩笑,因為你對對方的個性、經曆、情趣、隱私不了解,可能在開玩笑中冒犯了對方,引起反感,不利於今後的互相了解和友誼的發展。
有一次,一位男士的女同事穿著一身漂亮的新衣服來上班,他幽默地說:“今天準備出嫁啊?”這其實是一種誇讚,隻不過有點調侃的意味。然而,他的這位女同事卻是個潑婦,她聞聽此言,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你罵人!難道我離婚了?難道我丈夫不在了?”接著又來了一大串的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