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欠你的人情,對你會有更多的好處。當別人欠了你的人情時,你就處於優勢,處於主導地位,進而擁有了部分甚至全部支配別人的權力,這就使原有的人情成本大大增值了。
呂不韋是趙國的大商人,他不隻“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而且極有政治眼光。當他得知秦昭王的太子安國君的一個叫子楚的兒子正在趙國時,便認定:“此奇貨可居”。從此開始不惜金錢,大做子楚的人情!
呂不韋滿懷自信地告訴子楚,他能改變子楚“為秦質子於趙”的窘境,並進一步分析他與子楚命運相連的關係。“吾門待子門而大”,認為隻要能幫庶出的子楚討得安國君寵幸的無子的華陽夫人的寵信,“立子為嫡嗣”,子楚就會成為秦的國君。落魄異鄉的子楚自然求之不得,他與呂不韋相約,“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這樣的人情可算得上大如天了。不然怎會以分國相報呢?
呂不韋既有商人的遠見,也不乏商人的果敢。他“乃以五百金與子楚,為進用,結賓客,而複以五百金買奇物玩好,自奉而西遊秦……”一切依計而行。
呂不韋傾力促成此事,終於使“子楚以此名譽盛於諸侯”“約以為嫡嗣”。
不久,在秦昭王死後,安國君立為王,子楚做了太子。安國君也命不長,即位僅一年即撒手西去,子楚被立為王,稱莊襄王。依約:“以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權傾朝野,富甲天下,真算得上“分秦國與君共之”了。
有些人將自己的利益假飾成其他人的利益,當他們獲得恩惠時,他們在別人眼中好像是在施予恩惠;有些人精明得很,明明是在求人,而給人的感覺卻是他們用使自己獲利的辦法來使別人產生榮譽感。這些人絕頂聰明,打亂主客的次序,讓人迷惑不解,不知道誰是施惠者,誰是受惠者。
奧托一世(936~973年在位)是位才智出眾、很有作為的國王。他在936年即位後,開始東征西討。950年他先征服捷克公國(波希米亞)。第二年起進兵意大利,不久占領了倫巴德地區,並同意大利國王的遺孀阿黛拉德結婚,由此而取得了“意大利國王”的稱號。
就在此時,德意誌境內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公爵叛亂。奧托一世得趕回去鎮壓。平亂之後,他又親率德意誌軍隊和捷克軍隊,在奧格斯堡(位於今德國南部)附近的勒赫菲爾特打敗了馬劄爾人騎兵。這一次大捷不僅就此消除了馬劄爾人的入侵威脅,而且使奧托一世聲名大振,一躍而為歐洲自查理大帝以後第一位最強有力的君主。
就在奧托一世離開意大利的時候,一位意大利權貴乘機反叛,奪取了意大利王位,並驅逐了教皇約翰十二世。約翰十二世隻好請求奧托一世援助,這一邀請成為奧托一世再次入侵意大利的最好借口。他立即打點人馬,越過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重返意大利,很快把叛亂者鎮壓下去,恢複了自己的意大利王位,也鞏固了約翰十二世的教皇地位。
感激涕零的約翰十二世隨即使用其教皇特權,於962年2月2日,親自在羅馬為奧托一世舉行加冕,把一頂金光燦燦的皇冠戴在奧托一世的頭上,封他為“羅馬人的皇帝”。
就這樣,在查理帝國瓦解一百多年之後,歐洲興起了一個“羅馬帝國”,它被稱為“德意誌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奧托一世由於其鞏固德意誌國家的顯赫功績而被稱為“奧托大帝”。
奧托一世解救教皇約翰十二世,送給教皇一個天大的人情。教皇知恩圖報,還他一頂皇冠。如此一來,奧托一世不僅收獲了皇冠,更找到了進入意大利的理由,鞏固自己在那裏的勢力。但說起來卻是解救教皇這樣冠冕堂皇的理由。
人們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始終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人情。人情起著影響和主導人生的重大作用。因此,每個人必須認真對待人情,正確認識人情,妥善處理人情。無論施予人情、接受人情、走人情、求人情、欠人情、還人情,都要講究方法,把握分寸,知輕重,揣深淺,識大體。在與人交往時,讓別人欠你人情,必然會有回報,畢竟這種隱形規則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而且還會流傳下去。“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恩必報”……足見其影響的深遠意義。
生存語錄
機智是一種光彩奪目的東西,每個人都讚美它,大多數人都立誌得到它,所有的人都怕它,但是幾乎沒有人愛它,除了他們本身的機智。
———(英)切斯特菲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