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辦事巧用激將法(1 / 1)

聊“激將法”這個話題前,先給大家講個“諸葛亮氣司馬懿”的故事:

三國時,諸葛亮“率眾十餘萬”,由漢中出發,沿著褒斜道北上關中,北伐曹魏。四月,蜀軍“出斜穀”,行進到渭水南岸的郿縣境內。魏明帝曹叡得到消息後,“遣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增援漢中,歸屬司馬懿統一指揮,抵禦蜀軍。

魏軍各路人馬到齊後,司馬懿把將領們召集起來商討退敵的計策,諸將都主張屯兵渭水北岸,司馬懿則認為:“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不能把渭水南岸拱手讓給諸葛亮。經過討論,魏軍便渡過渭水,“背水為壘”,阻擋蜀軍。部署完畢以後,司馬懿又召集諸將,分析了蜀軍的動向。他說:“諸葛亮如果大膽用兵,就應當先占領武功(漢置縣故址。在今陝西武功西),沿著秦嶺北麓東向直取長安。可是,諸葛亮一向小心謹慎,不敢冒險,他很可能西上五丈原(古地名,位於今陝西岐山縣南斜穀口西側,渭水經其北自西向東流。),以五丈原為依托,然後穩步前進。這樣,就好對付了。”

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占領了五丈原,打算渡過渭水,向鳳翔(今屬陝西)進攻。司馬懿便“遣將軍周當屯陽遂(武功附近)”,引誘蜀軍進攻。過了幾天,不見蜀軍動靜。司馬懿向將領們說:“諸葛亮不進攻陽遂,是打算先攻取積石原(今陝西蔡家坡鎮附近),然後再進攻鳳翔。他的企圖已經很明顯了。”根據這一判斷,司馬懿隨即調整了部署。他派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堅守陽遂,將主力集結在積石原待機。不久,諸葛亮率軍進攻積石原受阻,退回五丈原。蜀軍後退時,司馬懿趁機派兵追擊,“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晉書·帝紀第一·宣帝》),打了一個小勝仗。接著,雙方便形成相持的態勢。

諸葛亮依托五丈原,控製著褒斜道的北端,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因此,他千方百計地挑動司馬懿出戰。而司馬懿呢,他自知兵多勢眾,糧草無慮,對峙越久,對自己越有利。所以,任你千般挑逗,我隻是按兵不動。就這樣,從四月到七月,雙方相持了一百餘天。

諸葛亮見司馬懿拒守不戰,便采用激將法。他給司馬懿寫了一封信,並且讓信使帶給司馬懿一套婦人巾幗。信中說:“您統帥中原數十萬之眾,正應該披堅執銳,一決雌雄。可是,您卻甘於屈服,這和女人有什麼區別?如今把婦人巾幗送去,您可以拜謝受之。如果恥於受辱,就按期決戰!”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且不論誰勝誰敗,單說計謀,諸葛亮的妙計就是“激將法”,如今的工作生活中,“激將法”是以怎樣的狀態出現呢?

每個人都有逆反心理。從我們能獨立思考問題開始,就對一些強加於我們身上的思想或行為產生厭惡,而時常“對著幹”。長大後,雖然我們心理成熟了許多,能夠盡量減少這種“針鋒相對”的行為,但人的逆反心理是不會消失的,它還會隨著人的身份、名氣、地位的上升而增強。

當上司對下屬下命令時,用一種強硬的語氣,就會激活下屬的逆反心。然而,同樣的命令,如果用“拜托”這句話來扭轉彼此的身份,人的反抗心理便會微乎其微。常常不會感覺出這是命令。

言語也有各種性質,但使得工作崗位的人際關係惡化的一種言語,應該可以說是那些“職務言語”吧!

這是什麼樣的言語呢?

比如上司把部屬叫到桌旁:“喂!你,聽說你不聽經理的命令。”怎麼聽也是上司的口吻,又如:“這是經理的命令”或“你有什麼了不起的,你不過是個普通職員”等等。這種“職務言語”不用說就知道,很容易招致員工們的反抗心理。

但是,反用這種“職務言語”的話,實際上使得公司內人際關係趨於順利的也有。比如經理交給下屬某件工作時,故意走到下屬的桌旁,說:“有一件事想拜托你……”

經理本來應該用命令的語氣,卻對下屬稱“拜托”,由於措詞使得立場(身份)逆轉過來。如此一來,下屬便產生了幹勁,忙於被委托的工作,這種情形也不少。

有一本介紹“心理技巧”的書,其中提到,有一次在美國田納西州的州長選舉中,兄弟二人雙雙出馬競選。哥哥以吻嬰兒的微笑戰術來擴大支持者的層麵;而弟弟卻對於這些漂亮的姿勢一概不采用。當他站在講台上時,邊摸著口袋邊對聽眾說著:

“你們誰可以給我一支香煙。”

結果是弟弟大勝。選民們因為候選人的平易近人,向聽眾要香煙,而支持弟弟。這也可說是使用“給”這句話,圖謀心理立場逆轉的手段之一。

能夠跟大人物這麼近乎地打交道,在普通人看來是一件很榮耀的事。領導者有時故意做出某個舉動,把自己降到普通人的地位,甚至通過語言的印象,使對方格外受尊重,這是借著立場的逆轉,挑起對方的虛榮心。

生存語錄

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德)黑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