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9月,全國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率為70%,也就是說,30%的應屆大學畢業生暫時沒有找到工作。
這些遊走在職業生活邊緣的待業大學生(指已經取得大專以上文憑,但尚未與任何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或者有過短暫的工作經曆,目前處於無業狀態的大學生),生存狀態如何?他們能夠接受自己現在的生存狀態嗎?他們對未來的職業生活抱有怎樣的期待?
按照以前的傳統觀念,待業總會讓人覺得有些尷尬和無奈,但是,對於今天這些暫時處於待業狀態的大學生來說,這樣的觀念顯然已經過時了。接受訪談的30名待業大學生,大部分是已經找到了接收單位,但認為“不理想”而主動拒絕掉了;由於沒有找到接收單位而待業的不足一半。而且,在一直沒有找到工作的待業大學生中,也有1/3表示,自己“並不著急”,要“看準了再說”。
由此可見,社會給大學生提供的工作機會相對不足固然是造成大學生待業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許多大學生寧可待業也不肯從事不理想工作也許是更重要的原因。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自己“拒”掉了工作還是工作“拒”掉了自己,這些待業大學生中並沒有人願意長期待業。從不安、焦慮到冷靜反思,是多數大學生的心路曆程。正確認識逆境,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逆境是客觀的。一般來說,自然災害和戰爭造成的逆境,人們能認為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而對人際交往和升學、提職、家庭等方麵出現的逆境,人們往往會認為是人為的或神秘的命運所使。在這些方麵雖然有人為的因素,但社會關係是客觀的,人際交往和人生各個關鍵步驟中各種複雜因素也是客觀存在的,是許許多多偶然因素造成的必然結果。所以逆境是客觀存在的,隻有正確認識逆境,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努力,擺脫逆境。
第二,逆境是有特定含義的。我們所說的逆境是指人生曆程中坎坷的境遇。如前麵提到的家庭不幸、疾病纏身、自然災害的襲擊等帶來的身心折磨,可說是身處逆境。高考名落孫山,不能與逆境直接畫等號。沒有考上大學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隻有當考生落榜後,處在社會和家庭的不正常輿論傷害下而受到極大壓抑時,才能說是身處逆境。日常生活中的身體稍有不適,或同學之間的小摩擦,或某次考試成績不理想等都不能一概而說成是逆境。所以逆境是有特定含義的,隻有在人生旅程中,遭遇大的坎坷和磨難、身心都受到極大傷害時,才可稱為是逆境。
第三,逆境是可以向順境轉化的。逆境同任何事物一樣,是客觀存在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向順境轉化的。認識到逆境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發展把握環境的發展,抓住時機,積極創造條件,使不利因素變成有利因素,待條件成熟,順勢利導,變逆境為順境。相反,如果一遇逆境,就悲觀失望,既無堅定信念,也沒有頑強意誌,更不主動去做準備,終日唉聲歎氣,怨天尤人,抱著玩世不恭的態度,虛度光陰,結果隻能越走越遠,成為環境的奴隸。
朋友眼中的錢磊:
早年,錢磊靠了有權勢的親戚分了個好單位找了份舒適的工作,很是吃香了些年。
隨著親戚的離休,單位“一把手”的頻頻更換,加之錢磊沒多少文化,工作能力平平,在單位一直不被重用。
時光如水,隨著年齡的增長,看著周圍和同時工作的人該提的提,該升的升,他的心態似乎變了,變得平和起來,不再埋怨任何什麼,他決心靠自己的實力:勤勞質樸,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從小生長在農村,舍得下力氣,憑借不辭辛苦不怕艱難的勁頭,他做過大大小小很多生意。如中秋節到了,他會從副食品公司批發一些月餅,騎著借來的三輪車,走街串巷吆喝‘月餅嘍’;元宵節來了,在街頭支上攤子賣元宵;到臘八節又賣起了賣臘八米……冬天賣保暖內衣,夏天賣洗滌用品……這麼說吧,他所幹得行當都不是賺大錢的買賣,有的甚至隻有幾毛錢的利潤,但他卻相當知足:“盡管不怎麼賺錢,我每月工資基本花不著”。近幾年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又經營起了農藥、化肥、生鐵、煤炭,現在不僅蓋起了兩層樓的小別墅,而且還開上了漂亮的“寶馬”。在大家的羨慕中,錢磊說,在單位沒人拿我當回事,但我自己在現實中找到了屬於我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