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休謨(1711~1776),英國哲學家、曆史學家、經濟學家,在哲學上的作用和地位與康德相當。
休謨開創了近代歐洲哲學史上第一個不可知論的哲學體係。其懷疑論為19世紀英國非宗教的哲學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不可知論觀點為實證主義者、馬赫主義者和新實證主義者所繼承,對現代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休謨一生的著作並不是很多,但問世之作都是深刻而意義非凡的。這主要包括《人性論》、《政論文集》、《人類知性研究》、《道德原則研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對話錄》、《自凱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國史》等。
休謨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光榮革命”結束到產業革命開始的社會變革的時代。這時,資產階級的進步性和保守性交織在一起。作為這個階級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謨,貫徹經驗論觀點,提出了以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懷疑論為特色的哲學體係。
自培根以來,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已經運用實驗和觀察的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學的體係,但在精深哲學方麵,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體係。直到休謨應用實驗推理的方法,直接剖析人性本身,一個嶄新的精神哲學體係才得以形成。
休謨的精神哲學體係,大致包括早已為人們熟知的社會倫理、政治學說、認識論學說以及宗教哲學學說等幾個部分。此外,他在經濟方麵的見解也不同凡響。
休謨是18世紀貨幣數量論的代表,是反對重商主義的。他的關於國際貿易的學說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大的影響。他的社會曆史觀點以人性論為基礎,把對財富、享樂和權力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認為無論何時何地,人性是一致的和不變的。這種觀點的曆史作用就在於發現有關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經驗教訓。
總之,休謨全麵、豐富並且深刻的哲學與人性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正是他在哲學領域上取得偉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正因為此,本書特從人性角度出發,對休謨在人性、政治、經濟、懷疑、宗教等方麵的理解和觀點作了相關的介紹,並力求在有限內容篇幅內,盡量囊括休謨哲學思想的全部精要,以利於讀者高效地領略這位哲學大師的深邃的智慧。
休謨生平
大衛·休謨(David Hume),原名大衛·休姆1711年5月7日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父親是在寧威爾區擔任律師的約瑟夫·休姆,屬於休姆伯爵家族的一支,並繼承了祖上的產業。母親是法爾科內夫人,法律學院院長大衛·法爾柯納爵士之女,其兄世襲了霍克頓的勳爵爵位。
休謨是這對家世良好的夫婦的第二個兒子,之後他們還生育了一個女兒。休謨的父親約瑟夫·休姆才華橫溢,不幸的是他在休謨幼年時便英年早逝,留下妻子隻身照顧他們的三個子女。
雖然家境並不富裕,但在具有非凡美德的法爾科內夫人的悉心撫養下,童年的休謨還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酷愛文學的興趣便是在這個時候開始養成的,這個興趣後來甚至成為主宰他一生的激情,成為他快樂的主要源泉。
12歲時,休謨早於正常入學年齡2年,提前前往愛丁堡大學就讀。因為好學、冷靜、勤奮的天性,他在家人的建議下選擇了法律專業,但很快他發現自己真正喜愛的是哲學。所以,他並沒有刻苦鑽研當時著名的法學家富特和維紐斯的著作,而是如饑似渴地閱讀著西塞羅和維吉爾的作品。
18歲時,休謨在哲學方麵的研讀成果促使他徹底麵對這個“全新的思考領域”,並使他下定決心“拋棄其他所有快樂和事業,完全奉獻在這個領域上。”但傾心哲學研究是需要足夠的物質保障的,而由於長子繼承家產的風俗,休謨所得到的微薄的家產能維持生計的時間極為有限。
在這種情況下,1734年,休謨隻身前往異鄉經商,但他很快便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就是這年,他將名字從休姆改為休謨,因為英國人很難以蘇格蘭的方言正確念出休姆這個名字。
經商失敗數月後,休謨便去了法國。為了潛心研究學問,他隻得在鄉下隱居,並製定了一生的計劃。他嚴格執行著自己的計劃,並過著一種非常簡樸的生活,以彌補財產的不足。
最終,通過在法國三年的隱居生活,休謨完成了《人性論》的寫作。1737年,他去了倫敦。1738年,《人性論》正式發表。雖然該書在現代備受矚目,但在當時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用休謨自己的話說,“媒體對這本書的反應是一片死寂,甚至沒有激起任何狂熱者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