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當驕傲和謙卑這兩種感情因稱讚和責備、美名和醜名而產生時,同情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在我們看來,任何人所具有的被人稱讚的那種性質,都會使人在心靈上產生一種驕傲。而作為虛榮心的對象,人們所擁有的權力、財富、家世、美德,正是被讚揚的詞彙包裹著。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當一個人就自己的優勢方麵看待自己時,往往會感到一種獨特的快樂,之後驕傲或自滿便會產生。
我們在這點上是很容易接受他人的觀點的。因為一方麵,同情使他們的情緒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另一方麵,推理會使我們認為他們的判斷就是實際存在的事實。我們所有的想法似乎都被權威和同情這兩種原則影響著,尤其是在我們判斷自己的價值和性格時,受到的影響更為特殊。
顯然,以上這種判斷是具有缺陷的:摻雜了情感因素;幹擾我們的知性並使我們被其他不合理的意見所左右,等等,而這一切都是這些意見與情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係造成的。
對此,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補充說明,因為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偏向,所以對於任何能證實我們對自己好評的事物,我們總是會感到特別高興;而對於反對我們對自己好評的事物,則會感到驚訝不已。
為了充分論證以上結論的可靠性,我們還必須論述考究一下情感所表現的現象,並充分考慮它們與這個推理的一致性。
這些現象中,有一種十分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一般來說,美名總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但相比於我們從被我們所憎惡和鄙視的人的讚美那裏得到的快樂,我們從被我們所尊重和讚許的人的讚美那裏得到的快樂會更多。
同樣的道理,我們會因其判斷被我們重視的人對我們表示出輕蔑而感到羞恥,而對於其他人的意見,我們多半都是不予理會的。在心靈因任何原始本能得到一種對美名的欲望和對醜名的厭惡的情況下,我們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名和醜名影響,而此時,任何對我們有利或不利的意見,也都會激發起欲望或厭惡。
對傻瓜的判斷同對智者的判斷一樣,都是對別人的一種判斷,其不同隻是在於,前者對自我判斷的影響不及後者。與傻瓜的稱讚相比,我們會因智者的稱讚而得到更多的快樂,甚至我們會因與智者相識而得到附加的快感。當他人的稱讚與我們自己的意見相左,並與我們所擅長的性質不同時,我們從中得到的快樂也是有限的。
的確,一個人無論怎樣重視一種品質,隻要他覺得自己並沒有這種品質,那麼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來讚許他,他也不會因這種品質而感到多麼快樂。這就像士兵不重視雄辯、法官不重視勇敢、主教不重視幽默、商人不重視學問一樣,你是無法使他們相信自己有這樣品質的。
為什麼家道中落的名門望族子弟,總是喜歡拋棄親友,背井離鄉,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生活,以卑賤的工作去謀取生計?因為在他們看來,新的環境中,自己的出身和教育都不為人知,走到哪裏都不會有人知道自己的底細,這樣便可以坦然的麵對貧困的境況。不得不說,這個事實為我現在論述的目的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論證。
首先,我們可以依此推斷,因被人輕賤而產生的不快感依靠於同情,而同情又依靠於對象與我們的關係。因為當我們受到與我們有血緣關係並居住在一起的人的輕視時,我們往往是最為不快的。所以,我們就竭力改變這種境況,而遠走他鄉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可以肯定的是,關係對於同情來說是必須的,當然,這也不是絕對就其關係來說的。而是由於這些關係有一種影響,促使我們把自己對別人的情緒所產生的觀念轉化成那些情緒自身——這種轉化是通過別人任何的觀念和自我的觀念之間的一種聯結。因為在這裏,親戚和相識關係兩者都仍然存在;不過這些關係因為不是結合在同一些人的身上,所以它們促進同情的程度就較小。
再次,必須注意割斷關係而減弱同情這一點。即使因貧困而受到陌生人的輕視,也比遭受親友和熟識的人的輕蔑要好受些。對於來自親友和陌生人的雙重輕蔑,應該加以區分。鄰人的輕蔑有某種影響,親友的輕蔑也有某種影響,則這兩種影響是彼此獨立的;而當輕蔑既來自於親友,又來自於鄰人,這兩種影響便會聯合在一起了。
最後,雖然來到陌生的環境,但處於這種情況的人也要自然地隱瞞自己的出身。所以,在別人猜疑他從前的境況遠遠優越於現在的境況時,他會感到十分不安。對任何事物的判斷,都可以通過比較的方式來完成。對國王來說就像乞丐所擁有的垃圾一樣的東西,對紳士來說就有可能是一筆極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