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不如己(2 / 2)

常樂望向男子,半開玩笑地低聲說:“大哥好客,也不必餓著自家妻子。”

男子麵色更紅,歎了口氣:“不瞞兄弟說,這般飲食,也隻有過年之時才有。平時我們哪裏舍得炒菜吃小米飯,有些鹹菜、窩頭,便已然不錯了。”

“我看外麵莊稼長勢喜人,為何大哥生活卻如此清苦?”常樂問。

男子搖頭:“長勢喜人有何用?都是人家的東西。”

常樂皺眉:“這土地難道不歸農人所有?”

男子道:“別處不知,我們這裏地近府城,又被知府大人看中,全都圈歸了他自家。現在我們不過是知府家裏的佃戶而已。”

“國家土地,授予農人,為農人私產,他怎敢說占便占?”常樂動怒。

男子一笑:“人家可不是白占,依著大夏律法給了補償,隻是那補償……”

他搖頭一歎,喝了杯酒。

酒越喝越多,男子的話便越多。

常樂這才知道,原來朱樂福看中的地麵,並非隻限於那大宅一處,而是整條河流近府的沿岸。於是他借權勢之便,將之劃歸自家,雖依著大夏律給了農人極高補償,但那補償卻隻是欠款白條,並未實付。

附近百姓家家手裏都握著知府打的欠條,但這欠條卻屁用也沒有,因為誰人又敢拿著欠條真管知府要錢?

先前倒是有膽大的,真去討錢,也討到了錢,但轉眼之間,便被捕快查出家中藏有賊贓,一家人都被捉拿下獄。

接連數戶討要欠款者,皆是如此收場,便再無人敢去討要,隻能忍氣吞聲。

常樂聽到這裏,已然怒不可遏。

他突然想到了孔子說過的一句話——勿友不如己者。

想當初,許多人曾為這一句話爭論,認為孔子說得不對——若交友也要看門第、能力,那麼友情又變成了什麼?

也有人說,孔子指的這個“不如”,說的是品德,是指不要交品德不如自己的朋友,否則便會被帶壞。

但現在常樂覺得,這話確實有理,其中所指,也並非隻是品德。

所交之友若是家門不如自己,倒也無妨,但若是德行與能力不如自己,那麼便難與自己有共同語言,說都說不到一起去,辦起事來自然也尿不到一個壺裏。如此一來,便也隻是口頭朋友,實則並無交集。

朋友的能力若遠不及自己,必然無法參與到自己朝夕所行之事中來,必然也達不到自己所能擁有的高度與地位。久而久之,與自己的差距便越來越大。

此時,如果自己盡力提拔照顧,自然也可讓其得到更高地位,但因為無法提升其能力與高度,卻等於是為人情而將能力不足者提至重位,雖對其有好處,但對別人卻有極大壞處。

便如朱樂福,本隻是個老實本分的普通人,突然間得到大權,根本不知如何使用,也不知要為民謀福,最後隻知不斷滿足一己私欲,反害了一方百姓。

可若是不照顧提拔,便又有登高位忘舊友之嫌。

如此,豈不是管亦不是,不管亦不是?

所以孔子的提醒確實不無道理。

“同門為朋,同誌為友”,所謂朋友,本便當是與自己能力相仿,誌向相若的知音。

男子酒後又說了許多,將常樂紛亂的思緒打得更亂。一壺酒喝完,常樂起身告辭,到院中柴草棚中住下。

男子與他聊得盡興,心中不忍,但又不能讓他入屋與自己家人同住,便將自己的一床被子給常樂送了過去。

第二日一早,常樂告辭離去,來到城門前,等時辰到,城門開,便入城徑直向著州府衙門而去。

此時天色尚早,常樂上前拍門,許久才有人應,極不耐煩地喝問:“是何人?”

常樂不語,等那人開了門,才沉聲說:“告訴州牧,禦前伴讀郎在外相候。”

那門子一怔,打量常樂,見其一身尋常布衣,便麵帶疑惑,問道:“你是何人?”

“姓常名樂。”常樂沉聲說。

門子吃了一驚,隨即先謹慎地一禮,然後道:“小人沒見過常大人,還請大人莫怪,請先到門房等候。”

常樂點頭,隨他而入,來到門房之中。

門子隨後離開,不久之後,有一位官員匆匆而來,入屋打量常樂後立刻向前跪倒在地,叫道:“常大人在上,請受下官一拜!不知大人到來,有失遠迎,還請恕罪!”

常樂打量那人,知其不是州牧,點頭問道:“你認得我?”

那官員點頭:“當初大人來我寂州時,下官見過大人一麵。一晃數年,大人還是那般年輕俊朗,真令人羨慕。大人隻身而來,門子不敢確定,因此才先請我來認。”

“帶我見州牧。”常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