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在清華學領導(5)(1 / 3)

換題以後,勸說者還要注意在適當時機及時將話頭引入正題。因為換題隻是為了給談正題打下感情基礎,而非交談的真正目的,所以,當所換之題談興正深,雙方感情溝通到一定程度時,勸說者就要適可而止,將話鋒轉入正題。

轉移話題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切入正題,特別是由於雙方的意見、條件相距較大,且又都不願意作出妥協和讓步時,避免出現僵局。在僵持狀態下,如果通過巧妙的變換話題,把爭誶的問題放置在一邊,改變和緩和交談的氣氛,使對方在新的和融洽的談話氣氛裏重新討論有爭議的問題,這是一種以積極的態度扭轉交談局麵的方法。用這種方法的目的是打破僵局,改變氣氛,它特別適合於艱苦的談判中,或與你的客戶初次見麵時。注意要用的巧妙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6.指東話西,讓對方自己感悟

說服技巧中有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聲東擊西。對於固執己見或執迷不悟者,最好的說服辦法是聲東擊西,明說是“東”,其暗示的卻是“西”,讓人從中領悟到你的用意,從而接受你的意見。

例如:齊景公很喜歡打獵,讓人養了很多老鷹和獵犬。有一次,負責養老鷹的燭鄒不小心給逃走了一隻。齊景公大怒,要把燭鄒殺掉。晏子聽說後連忙說:“燭鄒有三條大罪,不能輕饒了他。讓我先數說他的罪狀再殺吧!”景公點頭稱是。

晏子就當著齊景公的麵,指著燭鄒,一邊扳著手指數說道:“燭鄒,你替大王養鳥,卻讓鳥逃了,這是第一條大罪;你使大王為了一隻鳥的緣故而要殺人,這是第二條大罪;殺了你,讓天下諸侯都知道我們大王重鳥輕士,這是你的第三大罪。三條大罪,不殺不行!大王,我說完了,請殺死他吧!”齊景公聽著聽著,聽出了話中的味兒。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說:“不要殺了,我已聽懂你的話了。”

晏子列舉的三大罪狀,實際上是說給齊景公聽的,說燭鄒犯了三大罪,暗示如果因此而殺死燭鄒會給齊國帶來不好的影響,人人都能聽明白,齊景公自然也不例外。

晏子如果直接求齊景公不殺燭鄒,也許起不到效果。然而,晏子深明說服人的技巧,偏要正話反說。才使齊景公赫免了燭鄒。

7.善於用人,學會分析別人

一個聰明能幹的人,能仔細地對別人加以品評,明了他人的性情、為人等,便獲得了駕馭他的機會和可能。

張君曾做過職業公司的經理,他對於任何人重要特性的觀察都相當細心。他常常在內心裏發問自己:這人的主張是來自於他自己呢?還是請求別人得來的主張呢?

張君品評人,有他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如果一個公司的代表走進我的辦公室,對我說:“先生,您想如此如此做吧?”這人是在試著問我的腦子;另一位代表進來後則說:“先生,對於此事,我以為應該如何如何去做!”無疑,這人是在用自己的腦子。所以,你可以根據一個人送來的信函或者報告,說出他的許多情形。

品評他人的目的在於量材適用。因為凡是自己的主意,別人未必都能去做;有些人替別人工作異常地出色,但讓他們自己出主意、想辦法,卻缺乏應有的勇氣和創造力;有些人雖然很能幹、忠實、有處可用,但他們決不是將才和帥才。

一般的人,見責任加重,不免往後退縮,但意誌堅強的人則不然,他們知道成功後的快樂,於是他們不怕麵對困難的挑戰,更願將更加重大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身上,並且以此獲取一定的權力和地位,以維持他那永不滿足的“自尊”。這樣的人十有八九會是事業上的成功者。

依草附木之士,專讓別人幫助他們,在人生舞台的中央,像像個無助的小孩,畏畏縮縮,既不敢舉步,又不敢後退,更不知如何去維護自己的“自尊”。這樣的人十有八九是個庸才。

我們可以將意誌堅強的人比作一個極端,而依草附木的人則是另一個極端。兩者均是生活中的少數。而世上的大多數人是處於這兩端之間。明了這一點,用一種適當的尺度去品評他人是很有裨益的。任人唯才,在你成功的道路上,沒有別人的幫助是不可能,能有色的人才輔佐,你才能較快地實現你的誌向。

在品評他人時,以下幾點須認真考慮:

他唯恐不如人,他能以別人的善意作為補償嗎?在受到別人的正確的激勵之後能挺身而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