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為社會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管理者。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無不認動著清華學子的身影。他們把從清華那裏學來的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的任務,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些管理者雖然各有不同,但他們卻又有著一個共同點:繼承和發揚了“清華精神”。
人生範本:馮君——清華園中的管理者
馮君,大本,畢業後不服從分配,自開公司。是中關村首屈一指的信息傳媒大王,資產超億元。他為規範中關村電腦市場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下麵,就是關於他的故事:
馮君的公司總部在北京,在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南京、昆明有6個分公司,共有員工三百多人,其中總部近兩百人,有80多部電話,50多部電腦,公司總資產近兩億元,包括馮君本人和員工們的股份。
馮君說:由於某些需要,我們現在的名稱是一年多前才變更來的,但本質內容沒有變化,因為中國的一些規定變化較多,做為一個嚴格市場守法人,我們也不得不跟著走,這也是中國特色吧!
目前我們的經營項目仍主要是信息產業,包括商情、報價及市場服務等,目前有五個事業部,兩個中心及一個搞市場分析的研究所。
當我在讀大學時我就發現了這個特點。當時中關村市場體係還很不成熟,沒有一個價格體係可言,所以我認為應該有人去規範這個市場,這也算一種社會責任吧?從大三起我沒事總到中關村各電子市場去了解各類產品的價格,對中關村的小胡同我特別熟,於是,我逐漸摸清了電子市場的價格規律,我認為我的機會比較成熟了。
中關村是隨著中國有關政府部門大規模采購電腦而繁榮起來的,當初賣一台電腦再賺一台電腦是經常的事,這種宰客式的行為在當時的中關村屢見不鮮。於是,市場缺乏一種有效的調控手段。我正是看準了這片市場,於是下決心做一種類似商業情報的媒介,通過它你能隨時去檢索市場上電腦的最低報價等等的信息,由此我尋找到了我這個項目。
剛開始的時候我也很苦,在中國白手起家有著比國外更多的困難。我當時手裏隻有大學期間自己積攢的兩萬多元錢,首先公司的注冊就成了最大的問題。因為根據我國《公司法》注冊資金至少要十多萬元,但後來我花了一部分事介費請別人去辦就順利解決了。其實這也的確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法律也可適當的規避。
我後來就有了經驗了:現在市場越分越細,各行各業都有其專業的代理公司,一個人不可能麵麵俱到,有時候花一些成本讓別人去做是很值的,這樣其實降低了自己的總成本,而且促進了社會中商業的流通,是有社會效益的。
創業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公司剛開張時,需要招收員工,因為當時我剛大學畢業的時候也就二十出頭,而員工們不少都比我年齡大,我的樣子又很麵嫩,因此自己當時心裏直犯嘀咕:別人能服我管嗎?不過後來我認為自己想的也是多作的,因為我是在做企業,公司裏人際的關係兼有社會關係與經濟關係,我隻要將自己的想法貫輸給他們,讓他們領悟我的意圖,按照我的想法去做,然後依靠經濟這個紐帶就可以完成管理了。有時我感覺管理還是越簡單越叟,至少對決策較有利。我認為象許多公司學的那種歐美式的管理目前不適用於中國,因為那些管理方法都是歐美許多企業在經營了上百年後才總結出來的一些管理方法,不適用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我認為管理必須有一個遞進的過程,在初期還是越簡單越好,隨企業的發展再去充實管理。其實我現在管理仍很簡單,這樣我才有時間去考慮一些其它方麵的事。
公司運轉過程中,問題就更多比如說:勞資糾紛我認為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為既然存在著老板與員工的關係,就存在著分配上的分歧,但我做事的原則是介定清楚你做了多少,該拿多少,公司的原則也是這樣,即我們絕不養一個閑人,每一個人必須十分努力地去工作,以此去換取他所應得的報酬。我們公司的流動性不大,這與這個行業特點相悖了,但是好事,這表明我們的員工熱愛這份工作,並在自己崗位上努力做著。
剛開始的時候我這裏的確不大,是一個很小的公司。但我認為凝聚員工,取得別人信任依靠的不僅僅是公司的排場及規模,我認為還有更多的精神上的因素,給別人一種期望,並且讓別人相信你這種期望。我認為這是一個企業老板最大魅力所在。
我告訴我的員工,在這裏大家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我本人身上具備著名牌大學生較高知識層次和頑強的拚搏精神。我白手起家,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對事業的執著一點點把公司做起來了,這種飛速的發展已經為未來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在我這裏有過工作經曆的人,會比較輕鬆的麵對今後其它公司的麵試,因為在這裏得到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能力,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