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尊為聖人,聖人講中庸,普通人更希望講中庸。但中庸是一門極深的學問,可謂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多數人窮其一生,學到的也隻是中庸二字的皮毛。因為把握不好中庸的度,中庸都是變形的中庸。一些講中庸的人,也扭曲了自己的人格。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一個畫家畫了一幅人見人愛的作品。畫好後,他決定拿到市場上檢驗檢驗。於是,他把畫掛在市場,並在畫的旁邊放上一支筆,寫明“請在你認為不完美的地方做個標記”。
一天後,畫家取回了畫。天呀,畫上到處都是標記。
畫家失望極了,原來自己的畫就這個水平呀!但畫家轉念一想,不至於呀。自己好歹也是個專業畫家,不會差到這個程度。
於是,畫家決定再換另一種方法試試。
第二天,畫家又描摹了同一幅畫,然後掛在市場上,並寫明“請在你認為最滿意的地方做個標記”。
晚上,畫家取回了畫。看完畫,畫家笑了。原來,畫上也塗滿了標記,在原來不滿意的地方,也被人做了最滿意的標記。
畫家明白了,不論什麼事,讓所有的人都滿意是不可能的,一人一個眼光,一人一個看法,讓一部分人滿意就足以欣慰了。
在生活中,被每一個人喜愛是何等的幸福,於是有人戴上麵具,夾著尾巴做人;有人為了明哲保身少惹麻煩而做和事佬;有人害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反複,於是做人的原則是這個不能得罪,那個又不能處得太近,把中庸奉為人生處世的上策。
講中庸,人生也許少了一些磨難,但沒有性格的人是可悲的人。是被人鄙視的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心中沒有原則,沒有信念,在自私之心的驅使下,中庸者雖然不會以勢力的強弱作為同盟的對象,但總會對勢力強的一方露出諂媚的微笑。中庸之道,卻不時背道而馳。
有一個大學畢業生,參加工作的第一年,血氣方剛,敢作敢當,初生牛犢不怕虎,他給自己定的座右銘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第二年,他把座右銘改成“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第三年,他的座右銘換成了“河裏的卵石——隨波逐流”。
環境影響人,但做人必須有原則,外在的表現是一種形式,內心必須固守自己的尊嚴。我們沒有必要去刻意逢迎什麼。
有能力的人才有性格:
有自信的人才有性格;
有性格的人是受人尊敬的;
有性格是造就輝煌人生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