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的是幸福。幸福大多是主觀的,它原本就深植於入人們心中,在生存需求的滿足中。因而,幸福無所不在。

人有生理上的需要,所以離不開物質生活。盡管金錢能買到一切物質的東西,可以充實入的物質生活,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卻不是有了錢便能滿足的。

人生在世,重要的不是過得如何舒服,活得多麼安逸,而是要活得心安理得,快樂充實,充分地把生命的價值發揮出來。

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是來自不能用金錢去衡量的智慧和:修養。金錢無法購得知識和學問,不能增進人的道德水準和涵養功夫,這一點是絕對無法否認的:不然的話,富人個個都是快活神仙了。

有個叫杜朗的人曾敘述過他尋找幸福的經曆:

他先從知識裏尋找,得到的是幻滅:從旅行裏找,得到的是疲勞;從財富裏找,得到的隻是爭鬥和憂愁;從寫作中找,得到的隻是勞累。

難道知識、旅行、寫作,與幸福快樂絕緣嗎?顯然不是,是杜朗的心態出了問題。後來,他改變了消極的態度,就有了幸福的新發現。

在火車站上,他看到一位中年男子走下列車後,徑直來到一輛汽車旁,先吻了一下車內的妻子,又輕輕地吻了一下妻子懷中熟睡的嬰兒——生怕把他驚醒。然後,一家人就開車離開了。杜朗由此感慨道:生活中的每一正常活動都帶有某種幸福的成分。

對於某個人來講,你可能是幸福的、滿足的,也可能是不幸福的。

決定你幸福與否的因素隻有一點——你接受積極還是消極心態的影響,而這個因素是你所能控製的。

心理學家說:幸福與心態的積極與否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決心獲得這種幸福,那麼就能得到這種幸福。

而心態消極的人不僅不會吸引幸福,相反還排斥幸福。

即使幸福悄然降臨到身邊時,也會毫無覺察,或者失之交臂。

有一則寓言說,有一個老人,在臨死前對兒子說:

“孩子,我快死了,我希望你過上好日子。”

兒子說:“父親,你告訴我,怎麼才能使生活幸福?”

父親答道:“你到社會上去吧,人們會告訴你找到幸福的辦法。”

父親死了,兒子就出發了,到外麵的世界去找幸福。

他走到河邊,看見一匹馬在岸上走,這匹馬又瘦又老。

馬問:

“青年人,你到哪裏去?”

“我去找幸福,你能告訴我怎麼找嗎?”

“小夥子,你聽我說,”馬回答道,“我年輕時,隻知道飲水,吃草籽,我甚至把頭轉到食槽裏,就會有人把吃的東西塞進我嘴裏。除了吃以外,別的事我什麼也不管。所以,當時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我最幸福的了。可是現在我老了,別人把我丟棄了。所以我告訴你,青年時要珍惜自己的青春,千萬不要像我過去那樣。不要享受別人給你準備好的現成東西,一切都要自己幹,要學會為別人的幸福而高興,不要怕麻煩,這樣,你就會永遠感到幸福。”

青年繼續走下去。他走了很多路,在路上碰到一條蛇。蛇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