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表現自己時,未必需要追求量的多少,最根本的在於其實際效果。在關鍵時刻,如能適時做出最佳表現,那就勝過平時的千百次表現。

曾國藩在與太平天國作戰時,有一天用罷晚餐後,與他的幾位幕僚閑聊,縱論起當世的英雄豪傑。

他深有感觸地說:“彭玉麟和李鴻章乃蓋世之將才,吾不能及。吾尚且自許者,隻緣生平疲於親身做事而不好逢迎耳。”

一位幕僚忙說:“此言差矣。您與彭、李二大人各有所長,各領風騷也。”

另一位幕僚額首抱拳道:“彭公威猛,故人不敢欺。”

又一位幕僚則撚須低眉說:“李公精敏,自然人不能欺。”

說到此處,其他幕僚頓時語塞,紛紛不知下文如何應對。發過言的幕僚同樣麵麵相覷。

曾國藩閉目沉吟:“但請諸位知無不言。”

眾人一時陷入尷尬。正在冷場時,忽然,在一旁管理文墨、負責日常抄寫的一名後生,小步趨近曾國藩,躬身細語:“想我曾帥仁德,人不忍欺。”

此語一出,舉座之人無不齊聲鼓掌。曾國藩麵頰泛紅,連稱:“言過其實,言過其實矣!”殊不知,曾國藩向來以“仁德”二字自詡,此言正中他的下懷。

事後,曾國藩仍對那個說話的後生念念不忘,問其手下:“此為何人?”

手下人回答:“此人祖籍揚州,秀才出身,行事一向謹慎、多思、少言。”

曾國藩禁不住喟歎:“此人有大才,不該埋沒。”

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便委派那個後生任職權傾一方的揚州鹽運使,令他衣錦還鄉。這個人,就是後來“兩年四級跳”的兩湖總督陸徵明。

陸徽明隻因一句妙語便得升遷的“發跡史”,是以供世人為之深思並引為借鑒。

隻有打動人心的話,才能夠達到表現自我的目的。

正如新西蘭女作家曼斯菲爾德所說:“一個會講話的人,不是記得別人說過話的人,而是能說些讓人記得的話。”

實際上,話不在多,而在是否能夠真正打動別人。

當然,不僅說話如此,做事情也同樣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