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最難以捉摸的一張牌,即為你周圍人的“底牌”究竟是什麼,“底牌”是人與人之間的防護牆。想方設法探得別人的“底牌”,至少可以不辦稀裏糊塗的事。明白人之所以為明白人,乃在於比別人少做糊塗事。
01洞察他人的性格
識人,全在一個“知”字。中國古代兵法非常強調透視對方心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
被視為兵學鼻祖的孫武,他的兵法裏就有這樣一節,可以說完全點出了人際間的關係(因為,兵法是基於人類的行為來探討戰爭的方法),與孫武齊名的古代軍事家吳起也這樣說:“凡是戰爭開始,首先必須了解對方將領的個性,然後才研究他的才能。”換句話說,麵臨戰爭的時候,應先調查敵將,然後才觀察他的能力,依對方的狀況來運用適當的手段,這樣就能穩操勝算了。
戰爭在表麵看來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勝”與“敗”誰也預料不到。但是,如果能透視對方,並運用適當的策略,就能無往不勝。同樣的道理,把它運用到人與人的關係中,效果也是一樣的。
對一些特殊人物,比如十分聰穎的人或十分虛偽高傲的人,要想能操縱他、製勝他,首先必須深明他的特點,以此找到突破口。
勃倫狄斯曾向我們講過芝加哥巨商費爾特測驗他的情形:
為了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年輕的勃倫狄斯向費爾特自薦。費爾特有一種習慣,就是對所有求職自薦的人都親自接待,一一洽談。
後來勃倫狄斯驚訝地說:“我從未見過像費爾特這樣細心的人,他問的那些細小的問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費爾特知道我曾在家鄉的小鎮當過騾夫,於是他連我飼養過的騾子的名字也細細過問。”費爾特如此細心地去品評、洞察他人,主要是要了解他所雇傭的人的特點。正如他本人所說:“如果我不親自去品評、了解、認識他的性格、特點及能力,我將把何種事情交給他做呢?我又怎樣去借助他們為我的公司效力呢?”
大凡偉人或名人,都常使用許多很巧妙的方法,去測量、洞察別人的性情和能力。
在此我們所要了解的是:領袖人物們究竟憑借著何種證據,以確定他對人的判斷?換句話說,他獲取於人的,究竟是些什麼?
不少有能力的人,常懷有一種隱秘的技術,以品評他人的性情,了解他人的特點,掌握他人的苦樂、嗜好。這種技術,在一般人看來很玄妙,其實也隻是一般而已。偉人或精明強幹的人,隻不過對別人常常忽略的瑣碎處,都非常留心與注意罷了。而事後他們所依據的,便是人們性情中表現出的這人過去做什麼,現在做什麼,將來會做什麼,以便做出相應的對策,製勝於他人。
總而言之,他們要把他人在一定環境之下的行為細心地觀察出來。這種對細微之處的特別留神,用心之苦,用力之勤,是一般常人難以做到或者不願去做的。
當我們觀察一個人時,應當留心:他全神貫注的是什麼?他常常忽略的是什麼?他喜怒憂愁的是什麼?什麼事情能使他震驚?他驕縱或發脾氣又是為了什麼?倘若我們能將上述他人的這些特點覺察出來,那麼我們就能了解、掌握或操縱這個人,明了在某種環境之下,這個人估計會出現怎樣的感覺和行動。
比如說,某人有了困難,他害怕嗎?他會戰勝它嗎?他想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嗎?他的名譽觀念會讓他勇於承擔責任並想方設法來保護與此事有關的旁人嗎?所以,此人究竟如何去做,我們一下子是很難斷定的。但是,如果我們事先對此人就有所觀察和了解,那麼至少可以從他在以往的情形之下,根據他所經曆的或者幹過的那些事情中尋找線索,找出他可能的對此類問題的反應。
一般的人都有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他的動作、表情以及情感已形成某種特殊場合下的固定習慣,這些習慣還可能是控製他的為人的條件。這些習慣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特性,而這種特性常常包含在他的動作、姿勢、變化的麵部表情以及語言與聲調裏。有的時候人們雖然有明顯的動作,但他們常在不知不覺中把真正的情感流露出來。
我們曾見到一個人,每當他惱怒動氣時,總是張口打嗬欠,或者假裝打嗬欠,而旁人一見他這個樣子便大笑或微笑起來,因為人家早已知道他在惱怒動氣了。還有些人,每逢煩悶或不順心時,總喜歡將手放在衣袋裏,旁人一見此情景,便知道了他此刻的心境,也避免與他做更多的談話,以免他煩中生煩。
還有些聰明的人,常常將他的天性和情感藏而不露,可是有時候當他們自己還未意識到的時候,早已被細心的觀察者看得一清二楚了。人們也從中找到了突破口。
02揭開性格的麵紗
有一種稱之為投影測驗的心理檢查。這種投影測驗是拿意義不明的畫麵,或者不規則的圖形,讓接受測驗的人看,根據他看後所做的反應,或者對該圖的理解,分析被調查者的性格傾向。
比如,讓被調查者看一幅有兩個男人站立著的圖畫,把這幅畫的內容理解成這兩個男人似乎要打架的人,他是具有攻擊性格的人;把它理解成兩個朋友站在一起親密交談的,則是渴求友誼或愛情的表現;從這幅畫而能想象出一個故事的人,他的性格中肯定有逃避性的傾向。像這樣利用圖畫測試被試者的反應,就能分析他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