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金玉之爭 第112章:昆侖之謎2(1 / 3)

漢武帝時,有人進貢了一隻奇異的鳥,拿各種食物喂它,它都不肯吃。東方朔看見這隻鳥,就說它的名字叫畢方,愛吃蛙類和荸薺。一試驗,果然正如東方朔所說。皇帝問東方朔怎麼知道的,他說《山海經》中有記載,看了自會知道。皇帝大感驚奇,於是向東方朔索讀《山海經》,還下令朝廷大臣都讀《山海經》,並對昆侖之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公元前119年,漢朝已控製了河西走廊,並派遣衛青、霍去病出擊漠北,準備徹底擊潰匈奴。此時,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並命張騫根據《山海經》以及《尚書禹貢》的記載找到昆侖所在。對漢武帝頗有微詞的人認為此舉隱藏著求仙動機,也有人認為他其實就是為了尋找美玉。但不管漢武帝出於何目的,他促成了張騫的這次開創曆史的偉大行動。

這一次,張騫開辟了功垂千古的絲綢之路。他也沒有忘記皇帝交代的特殊任務。依據“河出昆侖”這條重要線索,張騫派遣的專家組帶領探險隊順著塔裏木河尋找河源。

《漢書西域傳》稱,“河有二源,一出蔥嶺山,一出於闐,於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合,東注蒲昌海……”。曆盡千難萬險之後,探險隊終於在於闐西南方的玉龍喀什河源頭找到了“群玉之山”。這裏屬於蔥嶺(今稱帕米爾高原)東南部,有著大規模的冰川,巨大的玉礦床就在冰山之下,但是無法開采,隻能到冰河中揀玉礫。在此還可以看到西南麵有座“高萬仞”的大山(海拔7562米),冰雪覆蓋,光芒四射,可望而不可達,當地人稱之為“喀朗圭塔克(意為黑石)”。探險隊將揀到的美玉帶回長安,漢武帝以及專家們根據皇室所藏圖書進行校驗,發現其中有種玉正是古籍中所說的“琅”,產於“槐江之山”。而《山海經》稱槐江之山“南望昆侖,其光熊熊,其氣魂魂”,“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漢代語音“喀朗圭”與“昆侖丘”讀音相近,於是漢武帝正式確認於闐西南的“喀朗圭塔克”為《山海經》中所說的“昆侖之丘”。司馬遷在其名著《史記大宛列傳》中也記載了這件事:“漢使窮河源,河源出於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雲。”

漢武帝確定了昆侖之丘所在,一千八百年來,不斷有人提出疑問,但由於缺乏實地考察的條件,心懷疑問的人都未能推翻之。隋唐時突厥人所說的“喀喇昆侖”(意為黑山)也指此處。唐朝人還認為喀喇昆侖與祁連屬同一山脈,將喀喇昆侖稱作“西昆侖”,將祁連山稱作“東昆侖”,二者之間的整條巨大山脈統稱作“昆侖”。同時,唐宋兩代也認同《山海經》、《禹貢》、《水經注》等古籍所說的“河水”是指西域的塔裏木河而非黃河。

但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卻認定古人所說的“河”就是指黃河,“昆侖之丘”當為黃河的源頭。唐太宗曾派李靖探尋過黃河源頭,認定遍布小湖泊和泉眼的星宿海和終年積雪的大積石山(現被藏人稱作阿尼瑪卿山,海拔6282米)為黃河源。康熙既想扳倒漢武帝的這樁鐵案,也想推翻唐太宗的結論。

康熙三次派遣考察隊重新探尋黃河的源頭,越過星宿海繼續前行,找到了上源的三條支流。雖無法確定正源,但是考察隊發現了南麵的一座終年積雪的高山(海拔5267米),藏語叫“職權瑪尼木占木鬆”(意為祖山),蒙古人稱之為“巴顏喀拉”(意為富饒的黑山)。康熙認為“喀拉”即“昆侖”,於是欽定巴顏喀拉山為“昆侖之丘”。後來據說**有位大喇嘛進京朝覲,告訴康熙皇帝昆侖就是佛經中所說的阿耨達大山,就是喇嘛教的聖地、印度河源頭岡底斯山,梵語稱“開拉斯”(意為雪山,主峰海拔6721米)。於是康熙便稱岡底斯山為“大昆侖”,稱巴顏喀拉山為“小昆侖”。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兩昆侖”即指“大小昆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