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幽默口才藝術的表現方法和技巧(4)(1 / 3)

酸秀才自命不凡,他不遠千裏,風塵仆仆,想找文學家歐陽修比試比試。行至途中,酸秀才見路邊有株枇杷樹,不禁詩興大發,搖頭晃腦地吟道:“路旁一古樹,兩枝大、r權。”隻謅了這兩句,就沒有下文了。恰好歐陽修路過聽到了,順口替他續了兩句:“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酸秀才一聽,點頭叫好。

兩人結伴沿湖麵行,見湖麵有群鵝在戲水,酸秀才為挽回麵子,又得意地吟道:“遠看一群鵝,一棒打下河。”吟到這裏,接不下去了,酸秀才急得抓耳撓腮。歐陽修笑了笑,續道:“白翼分清水,紅掌踏青波。”酸秀才一聽暗暗敬佩。連連拱手道:“想不到老兄你也會謅兩句,那我們一起去拜訪歐陽修吧。”

二人來到渡口,登上小舟。酸秀才又禁不住詩興大發,吟道:“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著說:“修已知道你,你還不知修(羞)。”

這裏歐陽修巧妙利用“修”和“羞”的同音,運用諧音雙關的手法,諷刺酸秀才自以為是詩才,太不知羞。

語音雙關作為幽默口才藝術的重要技巧,在實踐中運用得體、巧妙,就會收到罵者痛快淋漓,聽者有苦難言的效果。

歇後語幽默術

歇後語是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一出,先製造懸念,不說出來,或停頓下來等待語言環境的反應,後一部分翻轉,產生突變,包袱抖出來,“緊張”從笑聲中得到宣泄。歇後語幽默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歇後語的轉折形式,形成幽默的效果。倒如:

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動(凍)人。

外甥和舅舅下棋,將就(舅)。

一斤麵粉攤張餅,落後(烙厚)。

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

歇後語幽默,諧趣,是因為其前一部分和後一部分之間在語義上往往有意外的組合。如:

烏龜放屁,湊合(臭河)。

皇帝的廁所,沒你的份(糞)。

有的歇後語為了表達後一部分而使用的比喻,喻體和本體之間的關係往往不諧和。如:

桅杆上紮雞毛,好大的膽(撣)子。

眉毛上搭梯子,放不下臉。

正是由於歇後語具有以上兩個特點,因此歇後語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活潑、諧趣,為人民喜聞樂見。如:

香瓜地裏種甘蔗,從頭甜到腳底下。

晾衣竹竿勾月亮,差得遠。

戴著鬥笠打傘,多此一舉。

正是由於歇後語具有以上三個特點,因此,歇後語幽默術的效果是顯而易見,它是人們比較喜歡並常用的一種口才技巧。

答非所問幽默術

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對一些難以回答的或是具有挑釁性的問題,既不拒絕表態,又不明確直接回答,而是避實就虛,以某種巧妙的又是非邏輯的幽默方式作以回答,從而解脫困難,變為主動,這種口才藝術技巧就是

答非所問幽默術。

貝侖哈特是一名年輕的鋼琴家,他為席勒的詩《鍾之歌》譜曲後,特地舉行一次演奏會,把鋼琴家、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請來了。

演奏會上,勃拉姆斯凝神地諦聽,有時還會意地點頭。演奏結束後,貝倫哈特問勃拉姆斯:“閣下是否很欣賞這首曲子?”

勃拉姆斯笑著說:“這首《鍾之歌》,到底是不朽的詩。”

勃拉姆斯在演奏會上“點頭讚賞”,被貝侖哈特誤解,以為很欣賞他所作的曲子。勃拉姆斯沒有正麵回答貝化哈特的提問,而是答非所問地回避針對性的鋒芒,將表達的意思轉入另一層,說他欣賞的是這首不朽的詩《鍾之歌》。但貝侖哈特不難體會勃拉姆斯對他所創作的曲子水平不高的委婉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