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溝通中的語言藝術(1)(2 / 2)

然而,要達到消除對方戒備心理的目的,你的談話方式就一定要做到使對方容易接受才行。

若想對方向你說出自己的真心話,首先肯定要誘導他解除心理武裝。解除心理武裝的方式很多,在對方說話時適當加以附和也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方式能夠順應對方的語氣進行對話,使她不好意思再拒絕你,並且輕鬆地與你交談。

有的時候,你急不可待地想要探得對方的心聲,她反倒采取生硬的態度加以防患。倒不如通過點頭,隨聲附和或微笑傾聽等方式,使她覺得你完全接受了她的話,那樣一來,她心裏又有點不好受了,覺得你不必要完全依附她的意願,漸漸地,她就完全聽從你的勸告了。

不過,有時候並不能隨你所願,任你如何附和,對方依舊守口如瓶。這時,你隻有毫不猶豫地從對方身上打開決口,才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如飾物、領帶等體現對方個性和喜好的物品,往往是尋找話題的好引子,比較容易引得對方與你交談。

再者,若想打破沉默,你還可從對方無意中做出的動作為話題,運用得當,往往可以打破僵局。

如果對方是位女性,端舉杯時翹起小指,你就可以說:“喲,我想你肯定學過文藝,端杯都用蘭花指,真好看。”你把她無意識的小動作觀察得這麼仔細,她就會認為你很關心她,於是,戒備心理也就自然地慢慢消失了。

對於那些硬是不願開口的頑固派,你自然要主動地想些辦法,引起他的好奇心,使他開口說話。

聽一位記者說,有一次,他聽說一家企業快倒閉了,於是找到該公司的宣傳科長進行采訪。但是這位科長什麼消息也不肯透露,表現出很深的敵意,因此,當時的場麵很是尷尬。那位記者想抽煙,又不知煙放在哪兒了,於是他就搜尋襯衫口袋,褲子口袋,最後沒辦法,又去摸外套口袋。這位科長覺得很奇怪,便擔心地問:“你怎麼了?”當他說明情況後,科長拿出自己的煙來給他抽。從這時起,他們開始了交談,記者也因此獲得了很多寶貴資料。

當然,這位記者能夠如此輕易地得到許多寶貴資料純屬巧合,不過,有時故意地做些動作,倒是消除對方戒備的一種方法。

促使對方敞開心扉的具體方法是:

傾聽對方談話時,稍微向前移動身軀,以示對她的關心。

對方說話時,不時點頭,做出表示讚同的神情。

同時,你要始終保持麵帶微笑,讓他感覺到你的親切感。

對於沉默不語者,想辦法以他的物品或動作為話題,撬開他的嘴巴。除此以外,你還可以利用能夠引起對方好奇的話題,使他樂意與你交談。

找準共同點

據說,要做一個規勸者,最有資格的是具有同樣經曆的人。我想大概也是如此,因為夥伴意識可能削弱戒備心理,由此而創造出虛心聽取意見的氛圍。

我們與初次見麵的人交談時常常會問:“你是哪裏人?”“你在哪個單位工作?”“你從哪個學校畢業?”等等,實際上,這就是在尋找自己與對方交談的共同點。

比如,當你知道了對方的出生地後,就可以說:“那個地方我曾經去過。”這樣一來,對方馬上就可能產生一種親切感,他與你在心理上的距離也會大大縮短。

我猜想你肯定有過這樣的體會,就是當你知道對方和自己是同鄉或是校友,即使是初次見麵,也會像一見如故般地感到很熟悉,並能輕鬆愉快地與之交談。

更有趣的是,如果以對方身邊的第三者為話題,那麼,談興就會更濃。

我有一位從事房地產的朋友,每當交談不順利時,他就會巧妙地將話題轉向對方的家庭或孩子等。有一次,我以保證人的身份出席他的商品房洽談會,對方是我的校友。

我的校友在洽談會上的表情非常嚴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