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溝通中的語言藝術(2)(1 / 2)

這時,從事房地產的朋友說:“令郎現在念小學三年級了吧?”聽到這句話,我那位校友的表情立刻變得和藹起來。他笑著回答:“你知道得很清楚啊!小家夥可調皮了。”你看,我的這位從事房地產的朋友,就是通過與我的校友有著血肉之親的孩子作為話題,成功地完成了在洽談之前的“情感交流”。

據說曾經在羅斯福總統手下擔任新政總長的吉姆·法雷,每當他與人初次見麵時,總會問及對方的姓名、家庭、職業或是政見,並將這些牢記在心中。這樣一來,即使過去了很長時間,當再次見麵時,他也能清楚地叫出對方的名字,並且詢問其家庭的近況。這種方法使他獲得了很好的人緣。

此外,為了與對方在心理上建立起共同的平衡感,讓對方了解自己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我有一個朋友,在參加人大代表選舉時,一般選民都認為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平時對人態度冷淡,因而對他有一種排斥心理。

有關部門知道這種情況後,便把宣傳的重心放在他曾經毫不猶豫地跳進河裏救出兩個落水兒童的事情上,這一來,選民對他產生了強烈的親切感,結果他以最高票數當選。

從以上的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與人交談的時候,最好在進入主題之前談一些與之無關的事情,例如彼此的經曆,愛好或是家庭情況,以此來增加彼此間的相互了解。就像做按摩一樣,使雙方的內心都感到舒服,當開初的排斥心理轉換成親切感後,對於你和別人的交談就很有利了。

稱名道姓出奇效

雙方交談能否順利進行,交談的內容是很重要的。然而,也不能忽視交談時的措詞,時刻使用表示對對方關心的詞語,也是促進情感交流的一種好方法。

據說,當羅斯福總統的專用轎車被送到白宮時,總統要求連造車的工人也要介紹給他。

在總統與前來參觀的人們興高采烈地寒暄之際,這位生性靦腆的造車工人卻一直默默地站在一旁。

最後,當人們要離去時,羅斯福來到這位工人身邊,親切地叫著他的名字,並和他握手致謝。

自然,那位工人非常感動。

這件事情也立即流傳開來。我想,假如當時羅斯福總統僅僅是握手致謝而叫不出他的名字,這件事情大概就不會流傳這麼久了。

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自己的姓名,當別人以親切的口吻稱呼自己的名字時,心裏會有一種非常溫馨的感覺。

如果是在交談中,肯定會收到特別的效果。並且被稱呼的次數越多,心裏就會越高興,越發產生對對方的好感。

由此可見,親切地稱呼對方的名字,是打開對方心扉的一把鑰匙。

所以你不妨試一試,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多在說話當中加進對方的名字。比如說:“××您也是這樣嗎?”“就像××您說的。”等等。或是頻繁地使用第二人稱的單數,用以稱呼對方,也能產生親切感的效果。

我有一位朋友,他在美國居住的時候曾經住院治病。他說每一次查房醫生都是這樣問他:“今天我們的情況如何?”這話令他感到非常有安全感。

如果醫生用:“你今天情況怎麼樣?”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因此,這位醫生以“我們”代替“你”,使獨身一人在異國他鄉生病的朋友絲毫不覺得孤獨無助,似乎醫生在和他共同與疾病作鬥爭一樣。

看對方的反應

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你的話題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能讓聽者愉快地接受,這個結論你隻有從聽者的反應狀況中才能得知。

然而,我們以何種標準來判斷聽者的反應如何呢?我可以提示你幾種判斷的方法。

假若聽者的反應是下麵幾點,那麼,就表示你的話題頗有吸引力,可以引起聽者共鳴。

(1)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聽你說話;

(2)大家都爭先恐後地參與討論;

(3)不少聽者在做記錄;

(4)開“小會”的現象很少;

(5)聽者的麵部表情很滿意。

相反,若是聽者的態度是以下幾點的話,你就有必要反省了。

(1)聽者的神情遊離;

(2)你的話題無人響應或提出問題討論;

(3)聽者席上竊竊私語的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