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還要進一步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我有沒有馬上回答的必要?在什麼時候回答合適?又有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還是單獨回答為好?如果有必要馬上回答,就馬上回答,趁熱打鐵;如果問題是自己準備要講的,但還沒講到,你可以這樣回答聽眾:“這個問題一會兒就講到,先暫且不作回答。”如果問題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那你不妨說:“會後我會答複你。”
最後,我們還要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是否與自己的講題有關?回答這個問題會不會影響演講中心的集中?如果回答會把問題扯遠,分散演講的中心,那就要避免會上回答。但你務必要這樣對聽眾說:“你提的問題我會後一定答複你。”這樣才不會使提問者掃興。
2.內容重複的問題可略去不說
一是對相同的看法、論述略去不說,隻說與眾不同的那一點。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大家對某某問題都講得很詳細深入了,這裏我隻想作一點補充……”或者說“這裏我隻想就某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等。
二是對相同的事例略去詳細描述,隻作總結性、過渡性的評議。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不少人都詳細講述了××的事跡。的確,他的事跡是感人的,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能舉出新的事例是最好不過了。
3.放棄原講稿重新組織演講內容
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時間充足的話可重新寫出講稿。二是時間倉促的話,可列出提綱,作即席演講。這裏不妨舉個最為突出的例子。1955年,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舉世矚目的萬隆會議。會議開幕後不久便出現了分歧。一些國家的代表團偏見或不明真相,攻擊中國在邊境省份設自治區是對鄰國的顛覆,並提出華僑雙重國籍等問題。這時,人們把目光轉向周恩來,有的同情,有的焦慮,有的幸災樂禍。麵對這一突發情況,周恩來推後了發言時間,將原講稿印成書麵材料發給與會代表,然後重新趕寫講稿。在聽完大多數國家代表發言後,周總理才從容走上講台,針對新的情況作了如下演講:
“首先,不同的思想和社會製度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亞非會議既然不排斥任何人。為什麼我們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次之,中國共產黨是無神論者,但我們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尊重無宗教信仰的人。
第三,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新中國準備與有關各國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中國境內有傣族存在,就須給他們自治權利,就像緬甸有僮族自治邦一樣,怎能說是威脅了鄰邦呢?
為了不使會議有爭議,中國決定不在會議上提出解放自己的領土台灣和沿海島嶼,以及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盡管中國的要求完全是正義的。”
他的話音剛落,全場便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印度總理、緬甸總理等人紛紛離開座位,過去與周恩來握手。一些起初對中國不友好的代表也稱讚周恩來的演講是出色的、和解的。的確,周恩來的演講是出色的,他的演講不僅解開了亞非國家之間的隔閡,而且還贏得了亞非朋友對中國的信任,促進了會議的成功。
從這個例子,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演講作為“武器”,其力量是何等巨大!同時也可以看到,根據新的情況靈活調整演講內容是多麼重要!如果周總理不善於應變,照搬原講稿發言,就不會有演講的成功。
應對聽眾的故意刁難
一般來說,絕大多數聽眾對演講者都是尊敬和友善的,即使提出一些質疑也是出於善意。對此,演講者應持歡迎的態度,並要認真地給予解答。但也不可避免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提出一些帶歧視、輕視、敵視性的問題,故意刁難演講者,對此,演講者應毫不客氣地給予回擊。可借鑒以下經驗。
1.針鋒相對
例如,當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傳播開來時,英國教會曾召開過一次辯論演講會。會上,一位大主教突然對赫肯黎教授進行人身攻擊,他說:“赫肯黎教授就坐在我旁邊,他是想等我一坐下來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為照他的信仰,他本來是猴子變的嘛!不過,我倒要問問,這個猴子子孫的資格,到底是從祖父那裏得來的呢,還是從祖母那裏得來的呢?”赫胥黎針鋒相對地回答:“我斷言--我重複斷言:要說我是起源於彎著腰走路和智力不發達的可憐的動物,我並不覺得羞恥;相反,要說我起源於那些自稱很有才華,社會地位很高,卻胡亂幹涉自己所茫然無知的事物,任意抹殺真理的人,那才真正可恥!”雄辯的哲理使大主教瞪著大眼,無言以對。
2.反唇相譏
例如,在一次宴會上,長相消瘦的蕭伯納正準備致詞,一個腦滿腸肥的資本家譏笑道:“啊,蕭伯納先生,一見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蕭伯納微微一笑,反唇相譏道:“嗯,先生,我見到您,就知道了世界上正在鬧饑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