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演講前的準備(3)(2 / 3)

(2)前呼後應,一脈貫通。

在起草初稿過程中,演講者的思路要清晰,能把握要領,明了綱目。使整個演講稿不管在思想上還是在語脈上都做到前後連貫,通篇順暢。

(3)趁熱打鐵,一氣嗬成。

起草初稿時,先不要考慮修改問題,而要輕鬆自然地寫下去,最好能一氣嗬成。切忌寫寫停停,停停寫寫。

修改初稿演講稿草稿的修改是寫作過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環。可以說,演講稿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修改出來的。

1.修改的內容

(1)從主題(思想、觀點、意向)著手。

首先要看看你確定的主題是否健康、正確,再看看文字是否把你的主題表達出來了,是否充分,是否新穎,有無片麵性。有時即使主題正確無誤,在修改時也會出現一些預想之外的閃光思想和語言,比原來的要深刻和精彩,因此,修改就是彌補和擴展發揮的極好機會。

(2)審視結構。

從演講結構的一般模式看,結構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開頭、正文、結尾是比較明確的。修改時主要審視的是正文部分。主題有了變化,結構必須隨之變動,即使主題沒有什麼變化,由於起草時隻是作為一種構想寫出來的,一旦落實在紙上,反複審視、推敲,就會發現一些毛病,如邏輯性不強,前後位置不當,層次不清,上下文重複,材料和引文用得不是地方,段落銜接不緊密等,這些都需要重新調整和修改,有時還要“動大手術”。

(3)推敲潤色語言。

修改演講稿的目的,一是減少語言方麵的毛病,二是保持演講語言的特點。在草稿上,由於當時意念完全集中在主題的表現、事件的陳述等方麵,往往無暇顧及語言的運用,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句子殘缺、用詞不準、丟字錯字等,都需要修改,這是其一。其二,按平時定型的習慣寫稿,易出現書麵語言較多的傾向,如句子太長,詩歌化、散文化等,隻有經過修改才能保持演講語言的特點。

推敲、潤色語言的主要目的是:

①把話說得明白。演講是演講者與聽眾進行交流的過程,一句話表示不明白就有可能使交流中斷,甚至會影響下麵的交流。做到把話說明白,首先要做到把話說正確,即選擇意義恰切而確定的詞語。其次要用現成的、通行的話。再次是用簡明易懂的話,方言、術語盡量少用或不用。

②把話說得有力。有力是指每句話、每個詞都講的是地方,與語言環境配合得好。這與演講者的思想修養、文字功夫有關。

③把話說得動聽。動聽就是使聽眾願意聽,這是作用於聽眾感情的結果。要讓語言動聽,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用詞造句的感情色彩和韻味,表現出誠懇、熱情、振作的風貌,利用詞句自身具有的那種和諧優美的韻味,把話說得流暢、響亮、生動。

2.修改的方法

(1)反複修改。

演講稿的修改方法與一般文章的修改方法大致相同,都需要反複推敲、字斟句酌,對於比較重要的演講稿不妨多看、多改它幾遍,力求完美無瑕。

(2)邊講邊改。

就是一邊講、一邊改,一邊改、一邊講,手、口、耳並用。用嘴講,可以使句子簡潔、順口、有韻味,符合口語特點;用手寫,可以去掉口語中囉嗦、重複等毛病,使之精煉、準確,達到文學化的要求;用耳聽,可以發現那些紙麵上雖然順暢但聽起來費解,或者容易產生歧義的字句,可以發覺那些意義相近而平仄卻不相宜的用語。對這些部分的修改,有助於達到入耳、動聽的目的。

修改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沒有絕對滿意的時候。如果有條件,就應爭取一直修改到演講之前,有機會就一邊講,一邊改,使之更加成熟。反複多次之後,嘴裏講的、手中寫的、耳朵聽的就會完全統一了。這樣,上台的時候就會胸有成竹、臨場不慌,即使有臨場發揮的成分也能得心應口,不會使結構紊亂。邊講邊改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免去念稿、背誦之苦,因為你講的是你寫的,寫的也是你講的,講熟了也就成為你胸中的東西了。隻有這樣,你才能神情自若,從容不迫地發揮態勢的作用,同聽眾進行情感交流,保持演講的順暢,提高演講效果。

第1站演講中的環境掌控

準備的講稿不適用的處理

在演講中,演講者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一是聽眾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超出了演講者演講的範圍;二是準備的講稿內容與前麵演講者的演講內容有許多重複之處;三是從前麵演講者的演講中獲得了新的啟示,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想;四是會場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準備的講稿完全不適用。

碰到上述情形,演講者應靈活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

1.從三個方麵考慮和處理聽眾提出的新問題

首先,要好好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我能否回答?如果能夠回答當然最好,但如果缺乏準備不能回答,你千萬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而應該這樣對聽眾說:“這是一個很有趣而且很重要的問題,我沒仔細研究過,但我很樂意會後與大家一起討論研究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