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怯場的訣竅
美國心理學家曾在三千人當中做過一次心理測驗:你最擔心的是什麼?答案是漫無邊際的:死亡、雙目失明、喪失親人、疾病、麵容被毀、離婚等。令人吃驚的是:約占40%的人認為最令人擔心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事是在大庭廣眾之前講話。
1.不敢在大庭廣眾麵前講話,你不是特例
幾乎100%的人對登台講話都有一種先天的恐懼感,別看他們在台下,在三五個人裏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一到台上,或是讓他正正經經地給大家講幾句話,他就會膽戰心驚、麵紅耳赤,同樣的內容也表達不出來了。
怯場是人人都有過的經曆,即使是著名的演說家也不例外,他們也會心口發慌,兩腿發抖。古羅馬雄辯家希塞斯曾私下裏說:“演講一開始,我就感到自己麵色蒼白,四肢和整個心靈都在顫抖。”
溫斯頓·丘吉爾也說過,他開始演講時,口中似乎塞著塊厚達9寸的冰疙瘩,那份難受就不用提了。
美國口才大師詹寧斯·伯瑞安初次上台演講時,兩個膝蓋顫抖地碰在一起。
美國諷刺作家馬克·吐溫第一次當眾朗誦時,口中像“塞滿了棉花”。
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初次發表演講時,“不是在講話,而是在尖叫”。
2.許多演講家從來就沒有消除過對登台的恐懼
他們已經是極著名的演講家了,成就卓著,在別人眼裏,他們是成功的象征,而且,事實上他們多年來從未失敗過。演講場場精彩,有時比預期的效果還要好,但他們還是害怕,特別是在登台以前和上台後的前幾分鍾裏,他們私下講:“我從來就沒有完全消除過對登台演說的恐懼。在演講之前,幾乎總是害怕,而且,這種害怕的情緒會一直持續到開頭的幾句話裏。”
3.害怕說話也有反作用
某種程序的登台恐懼感反而有好的作用,人類有一種天生的應付環境中不尋常挑戰的能力。當你注意到自己脈搏加快、呼吸也加快時,切莫緊張。你的身體一向就對外來的刺激保持相應的警覺,這時,說明它已準備行動了。假使你這種生理上的預備是在某種程度之下進行的,你會因此而想得更快,說得更流暢,並且一般說來,會比在普通狀況之下說得更精彩。
4.害怕當眾說話不過是對後果的擔心
對大多數人而言,當眾說話的效果是一個未知數,對聽眾反應心裏沒底。於是不免產生焦慮、恐懼。特別是生手,演講對他們來說是一連串複雜和陌生的情形,要比學電腦、打網球、開汽車更複雜。然而,如果獲得經驗,當眾說話就不再是一種痛苦,而是一種令人難忘的快樂了。
遇到意外情況的應對
人們在演講中有時會遇到一些意外的情況發生。這些意外不是演講者自身失誤造成的,也不是聽眾故意搗亂所為,主要是一些客觀原因造成的,比如,擴音器突然啞了,照明燈突然滅了,聽眾中突然有人暈倒,有人不小心跌倒了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演講者除了請有關人員協助處理外,如修理線路,送病人上醫院等,其實也很需要用聰明才智去消除意外帶來的影響。據說,馬季和趙炎有一次在山東濰坊市表演相聲《吹牛》,兩人正“吹”得不可開交時,禮堂天棚上有一盞大燈突然炸裂,玻璃碎片向四處散落,聽眾驚得抱頭叫了起來。眼看一場精彩的演出毀於一旦,馬季靈機一動,把這情景巧妙自然地轉化為相聲的內容,他用手指著天棚說:“你能吹,瞧我的,我能把吊燈吹碎!”真可謂妙語驚四座,全場爆發出海濤般的掌聲。演講不也需要這種“急”才嗎!美國前總統裏根可以說是一位頗有“急”才的政治家。據說,他有一次在白宮的鋼琴演奏會上發表講話,夫人南希不小心連人帶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觀眾發出驚叫。南希靈活地爬了起來,在200多名賓客的熱烈掌聲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講話的裏根看到夫人並未受傷,就俏皮地說道:“親愛的,我告訴過你,隻有在沒有獲得掌聲的時候,你才能這樣表演。”這裏,裏根是用幽默遮掩夫人的窘態,同時也是為了緩解會場的緊張氣氛,使演講能順利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