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創意人生(2)(1 / 3)

思考總是從有問題需要解決開始的。“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滿腦子不裝事,沒有一絲牽掛,靈感自然無從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靈感的“種子”,不先播下這些“種子”,又何談收獲“靈感之果”?假如笛卡爾沒有將幾何與代數相結合的想法,又怎麼可能望著天花板上的蒼蠅就能產生靈感呢?

2.要有豐富的經驗和淵博的知識。

光有種子是不夠的,要想讓種子生根、開花、結果離不開一片沃土,而經驗和知識就是那“一片沃土”,也是產生靈感的基礎,它們與獲得靈感的可能性成正比。

3.對問題要有較長時間的反複思考。

“不思而至”,這是靈感出現時帶給人們的一種誤解。實際上,沒有一定時間的反複思考作前提,靈感是不會光臨的。靈感是辛勤勞動的結晶。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這樣評價:“靈感是這樣一位客人,它不愛拜訪懶惰者”。“沒有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說的也是這個理。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十分風趣地嘲諷過那些企圖不經過艱苦思索就能獲得靈感的人:“詩人馬特爾坐在地窟裏麵對著六千瓶香檳酒,可就是產生不出詩的靈感來……最大的天才,盡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讓微風吹來,眼望天空……溫柔的靈感也不會光顧他。”

靈感是一位高傲而奇怪的客人。你缺乏誠意又沒做好準備工作,即使你三請四請,它也不會賞光。反之,它會屈駕不請自來。

4.要有解塊問題的強烈欲望。

對所思考的問題,要求解決它的欲望越迫切,越有激情,促使顯思維與潛思維積極進行各種試探的推動力就越大。問題的久懸不決甚至會使思考者坐立不安,食不甘味。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顯思維全力以赴,同時也給潛思維連下了“十二道金牌”,敦促其加緊活動,早日完成奉獻靈感的任務。笛卡爾上述靈感的出現,是與他“有很長時間總是在思考那個問題”分不開的。

5.緊張之後進入身心放鬆狀態。

經過一定時間的緊張思考之後,中斷思考去幹別的事情,特別是輕鬆愉快的活動,從而使顯思維“下崗”,這樣有助於潛思維發揮其作用。如同繃緊了弦的弓箭,隻有鬆一下,才能使箭頭有力地射向目標。笛卡爾上述的靈感,不是在“床上休息”時出現的麼?

6.要有及時抓住靈感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

精神準備前麵談了很多,不再重複。物質準備就是隨時備好紙和筆,將它們記錄下來,以防“怎麼也想不來了”。

激發和利用靈感的關鍵,一是要有效地將顯思維中思考的問題交給潛思維去配合思考;二是要有效地將潛思維思考的成果轉移到顯思維中來。以上種種歸納總結,僅供參考,讀者更應根據別人的經曆與自己的親身感受,找出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更多、更好能激發和利用靈感的方法來。我們隻是拋磚引玉而已。

四、創新的意義和內涵

沒有人天生就是科學家、大元帥、企業家,人類的一切知識和智慧都需要培養,人類的一切情感和思想都需要滋養。作為時代的弄潮兒,青年人不僅要意識到創新精神的意義和內涵,更重要的是培養和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

美國有一些經營狀況非常好但鮮為人知的公司,他們的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的份額一般在50%—90%。霍爾曼·西蒙研究了500家這樣的公司,得出了9個共同特征,其中第5個特征是“極富革新精神”。西門子公司平均每100名員工約有10項專利,在建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費希公司平均每100名員工擁有234項專利,可以想象這些公司的企業家是如何地具有有創新意識,世界級富豪保羅·蓋蒂的經營之道有8條原則,其中第4條是:“必須不斷地尋找新的方法,以改良產品及服務,求得增加生產、銷售和降低成功”。第6條是:“一定要不斷尋找新的或未開發的市場”。可見,創新在保羅·蓋蒂的經營之道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作為一種總理必備的心理素質,創新素質無疑是可以塑造和雕琢的。對人類創新思維的形式和發展,現代心理學做過許多實驗,從實驗的結果看,先天的智力和知識積累,豐富的社會實踐以及科學的訓練方法是主要因素。所以,創新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智慧的開發,創新需要善於觀察和實踐,創新還需要訓練。這一切共同構成了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必由之路。中外諸多企業家和總經理們以他們的經曆詮釋和演繹了這一切。

1.創新需要知識的積累和智慧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