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的另一個囚犯也在聽我們的談話,他問道:“希夫,你做這些能得多少錢?”我告訴他,剛才我的感覺比世界上所有的錢都更有價值。他又問:“你為什麼到這兒來?”我說:“我到這兒來有一個自私的原因。”而我的原因是,我想使這個世界成為一個更好的生活場所。這種自私是健康的。總而言之,你投入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並且大多數時候,你得到的比你投入的還要多。但你不能抱著一種期望回報的心理來投入。
另一個同室囚犯說:“每個人做什麼是他們自己的事情。當人們吸毒時,這不關你的事,你為什麼要管他們?”我回答說:“我的朋友,雖然我不讚成你的意見,但我還是同意並接受你所說的話——那就是,別人做什麼,不關我的事。但你必須保證,當他們吸完毒後開車時,如果發生車禍,他們將隻會撞到一棵樹上。如果是這樣,我就同意你的觀點。但如果你不能保證當他們吸毒並發生車禍時隻出現上述情況,那麼,你或你的孩子或我或我的孩子就可能會死在他們的車輪下。這的確是與我有關的事情,我必須使這個人離開馬路。”
“這是我的生活,我將做我想做的事情”,這句話帶來的壞處多於好處。人們往往無視它的真正意思,並從中引申出有利於自己的意思。他們把這句話與自私自利連在一起,盡管這並不是有意的。
這些人忘記了,我們不是孤立地生活的。你做的事情會影響我,而我做的事情也會影響你,我們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我們必須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這個世界上存在兩種人——獲取者和給予者,獲取者吃得好,而給予者睡得好。給予者有自尊和積極的態度,他們服務於社會。在這裏,我所說的服務於社會並不是指那些假裝為他人服務,而實際上是為自己服務的行為,比如政客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虛假的辛勤勞作。
作為人,我們都有接受和獲取的需要。但一個極為自尊、人格健康的人,不僅有獲取的需要,同時也有給予的需要。
一旦人們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那些卑鄙小人就會在他們身上鑽空子,想方設法把他們打垮。隻要你拒絕與卑鄙小人對抗,你就贏了。武術中教導說,當有人鑽你的空子時,你所要做的不是設法阻止他,而是應該避開他。為什麼呢?因為當你阻止他時,你需要能量。為何不更有效地運用這些能量呢?同樣,為了與那些卑鄙小人對抗,你就不得不降到和他們一樣的水平,而這正是他們所希望的,因為現在你是他們中的一員了。
別讓消極的人把你拖垮。人們總是順從於同伴的壓力。無論我們是否喜歡,有些事情是必須去做的。
每天早上,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讀點或聽點積極的事情。經過一個晚上的良好睡眠,我們現在已全身放鬆,潛意識處於敏悟狀態。積極的心態給我們一天的活動定下了基調,使我們處於正確的思維框架中,並使每一天都成為積極的一天。為了促進改變,我們需要有意識地付出努力,並保證使積極思想和行為成為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每天練習擁有積極的思想和行為,直到它們成為一種習慣固定下來。
哈佛大學的威廉·詹姆斯說:“如果你要改變你的生活,那麼你必須立即開始創意,並且做得風風火火。”
在這一節,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創意=知識+智慧;創意=機遇+手段。美國耶魯大學博格·馬奎把創意的這兩種特點命名為“創意雙向法”,並在美國社會中廣泛推進,引起重大反響。有許多成功者都是在這種方法的指導下獲得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