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渾水摸魚(2)(2 / 3)

三年之後,間組公司終於名副其實地成為日本第一章。

(二)渾水摸魚與創業謀略

在錯綜複雜的市場競爭中,衝突力量大量存在。弱小的企業應利用市場動蕩不安的局麵、保全自己的實力,並趁其它企業在混戰無暇自顧之時,趁機發展。如果自己實力稍強大,可以利用經濟振蕩不安和市場混亂之際,乘機兼並那些力量弱小企業,以擴充力量,有時甚至可以故意製造混亂、從中漁利。

那些獨具慧眼,手腕靈活的企業家擅於製造恰如其分的渾水,使眾人難辨真偽之時,擺脫競爭對手或發展自己。

真正的企業家不懼“渾水”,他們慧眼獨具,長袖善舞,因勢製宜,揚長避短地從事一本萬利的投資。

1.頂新集團另覓新徑

台灣的頂新集團建立於1990年,主要以食用油為主,然而一年以後卻發現在食用油上慢人一步。於是,頂新集團決定另覓途徑。

1991年,頂新集團把目光偷偷瞄向發展方便麵。中國大陸的方便麵曆史已有10多年,在全國各地有100多廠家,僅北京市就擁有60條方便麵生產線。然而遺憾的是,這些不同廠家的方便麵包裝簡陋又不注重宣傳,使中國方便麵市場是一個群雄割據、各自為政、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麵。

頂新集團瞅準了這個機會,決心打一場方便麵大戰。1992年一種名叫“康師傅”的方便麵問市了。它品質精良、湯料香波,杯裝麵和袋裝麵一應俱全。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大新聞媒介上,“康師傅”的廣告鋪天蓋地而來,頂新集團終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熱,迅速打敗所有的對手,坐在了中國方便麵行業的霸主之位。

頂新集團乘方便而市場群龍無首的局麵製造混亂,大搞廣告宣傳,從中漁利。在這場商業大戰中采用的便是“渾水摸魚”之計。

2.“日光”牌燈炮雙包案

1935年,我國民族工業正值艱難起步時期,美國奇異燈泡廠為窒息我國民族工業,在上海采取了一係列手段。每隻售價銀元0.1元。給零售商的放款期長達6個月。當時上海市場上的燈泡批發價為每隻銀元0.2元多一些。奇異廠的日光牌燈泡,批價低,放款長,意為打擊中國的民族燈泡廠。

麵對這一情況,上海的民族燈泡企業在同業公會的領導之下,發揮團結保產的集體力量,在全體燈泡廠每天的產品中,按產量抽成捐獻燈泡,將捐獻出來的燈泡,以同樣加上日光牌Sunlight的中外文商標,並遍登全國各地報刊廣告,每隻以銀元0.05元出售。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探得當時美商奇異廠蔑視中國,沒有將“日光牌”的商標向中國商標局注冊,待發現兩個“日光牌”燈泡的時候,奇異廠就無權提起保護商標的訴訟。

上海的民族燈泡企業采取以少數擾亂多數的戰略,造成市場上價格相差一半的同樣“日光牌”電燈泡的雙包案,引起了全國各地販賣商的疑慮,對這糾紛複雜的“日光牌”燈泡不敢進貨。這一招,使美國奇異燈泡廠措手不及,除用外國律師登報恫嚇以及致函中國“亞浦耳”等燈泡廠,製造一些麻煩之外,毫無其它有效對策。

上海民族燈泡企業正是製造恰如其分的“渾水”,使眾人難辨真偽之時擺脫競爭對手以發展自己,從而戰勝對方。

3.“橡膠大王”逆流而“上”

20年代初,由於膠園遍布南洋,產量大幅度增加,市場供過於求格開始下跌,一些人開始紛紛出賣膠園、膠廠。

在這種混亂不堪的情況下,陳嘉庚先生並不退縮,他通過的分析,看到了橡膠業的前景。他認為,橡膠用途之廣無與倫比。20世紀是橡膠的時代,眼前的生產過剩和利潤減少隻是暫時而且,南洋一帶的橡膠業是英國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英國殖民者決不會坐忍膠價繼續下跌。

於是,陳嘉庚作出一個大膽的決策,就在人們紛紛出賣膠園、膠廠的時候,他決定把願意出讓的膠廠立即承接過來。他來到馬來西亞等地,花了30多萬元買下9所膠廠,又花了10多萬元擴充這些膠廠的設備,自己原有的膠廠也進行了修整和擴充,並且投資10萬元擴大橡膠熟品製造廠。

不出陳嘉庚所料,1922年11月,英國政府強令限製橡膠生產,膠價開始回升,橡膠業恢複了生機。陳嘉庚的冒險擴充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陳嘉庚先生在橡膠生產形勢混亂,膠廠虧損和部分停產的情況下不驚不慌,收買各地出讓的膠廠,並擴充自己的實力,最後終於取得了成功,成了南洋1000萬華僑公認的領袖。這完全是乘亂取利,“渾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