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開山三人之中,王薌齋本就是郭雲深的關門弟子,早已經選好了二形,分別是形意拳十二形的開頭兩形——龍形和虎形!
形意宗師郭雲深最後一次到山西太穀,與師兄車毅齋(車永宏)等商議十二形拳的排列序次,將龍虎二形作為開始,將鷹熊二形作為結束。龍虎二形把“起落”一分為二,表示演繹,而鷹熊二形把“起落”合二為一,表示歸納。所謂“龍虎為開、鷹熊為合”。自此,龍虎合具形態,而鷹熊成為一招,稱為“熊鷹合形”或“熊鷹合演”。
薛顛武藝傳自李存義,李存義的形意拳最早就是先跟著劉奇蘭學得,而劉奇蘭一係,重視五行拳,但與郭雲深不同,很少練習十二形,隨個人天賦,至多隻取其中一二形來練習。重視身法與腿法,故其門下多以身法快捷而聞名。劉奇蘭最擅長的就是龍形,尤其是他的“龍形搜骨”天下聞名!最終薛顛也是選了龍虎二形!
其實,這龍虎二形練到一定的程度之後,可以聯合起來使用,如招式“龍爭虎鬥”等等!
而,等到詢問郭開山的時候,想起了記憶中的“郭海洋”在軍隊曾經聽到一位習武的戰友曾經說過,最早的習武是從“熊經鳥申”開始的,再加上這熊鷹能合擊,最終選了形意拳十二形中的最後兩形——鷹形和熊形!
熊經鳥申: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類似於深呼吸。狀如熊之攀枝,鳥之伸腳。語出《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成玄英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懸,類鳥飛空而伸腳。”漢崔寔《政論》:“夫熊經鳥伸,雖延曆之術,非傷寒之理。”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呂岩》:“不損上藥,愈益下田。熊經鳥伸,納新吐故。”
晉代的司馬彪在注釋中說:“熊經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鳥申若鳥之顰伸也。”唐代的成元英解釋說:“如熊攀樹而可以自懸,類鳥飛空而伸其腳也。”清代的王夫之則認為是:“如熊之攀樹,如鳥之伸頸。”亦作“熊經鳥伸”。
郭雲深見郭開山已經選好,就是先傳授薛顛虎形和郭開山熊鷹二形的精要!
“龍形者,有降龍之式,有伏龍登天之形,而又有搜骨之法,龍者真陰物業(龍本屬陽,在拳則屬陰),在腹內而謂心火下降。丹書雲:龍向火中出是也。又為雲,雲從龍,在拳中則謂龍形。此形式之勁,起手承漿之穴(即唇下陷坑處,又名任脈起處),與虎形之氣輪回相接,二形一前一後,一升一降是也。其拳順,則心火下降,其拳逆,則身必被陰火焚燒也,身體必無活潑之理,而心竅必不開也。你們一定要記住深心格致,久則身體活潑之理自然明也。
虎形者,有伏虎離穴之式,而又有撲食之勇,在腹內為腎水。丹書雲:虎向水中升是也,又為風,風從虎,在拳中而為虎撲,臀尾(名督脈,又名長強)。起落不見形,猛虎坐臥出洞中是也。其拳順,則清氣上升,而腦筋足也。其拳逆,則濁氣不降,而諸脈亦不貫通也。督脈為百脈之原,督脈一通,諸脈皆通,即此意也。你們一定要記住虎形之至理,而淂之身心,以通諸竅門。
鷹形者,其性最狠最烈者也。有搜獲之精,又目能視微物,其形外陽而內陰,在腹內能起腎中之陽氣升於腦,即丹書穿夾脊,透三關,而生於泥丸之謂也,在拳中謂之鷹形。其拳順,則真精補還於腦,而眼睛光明也;其拳逆,則真勁不能貫通於四指,陽火上升,而頭眩暈,眼亦必發赤也。練此形,便能複純陽之氣,其益非淺顯。
熊形者,其性最遲鈍,其形最威嚴,有豎項之力。其物外陰而內剛,在腹內能接陰氣下降還於丹田,在拳中即為熊形。能直頸之力,又能複純陰之氣,能與鷹形之氣相接,上升而為陽。下降之為陰也,二形相合演之,謂之鷹熊鬥誌,亦謂之陰陽相摩。雖然陰陽升降,其實亦不過一氣之伸縮也。須知前式龍虎單習謂之開,此二形練謂之合,知此十二形開合之道,可與入德也。薌齋、薛顛、開山你們可是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