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煩惱都是自找的
人心很容易被種種煩惱和物欲所捆綁。那都是自己把自己關進去的,是自投羅網的結果。
每個人都曾有過煩惱或正在經曆煩惱,事實上,這些煩惱都是我們自找的。一個浮躁的人往往樂於自尋煩惱。你可以尋找甜蜜的愛情,你可以尋找美好的生活,但你決不可以自尋煩惱。
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樂,煩惱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避免不了的。但是,由於每個人對待煩惱的態度不同,所以煩惱對人的影響也不同,通常人們所說的樂天派與多愁善感型就是顯然的區別。樂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煩惱,而且善於淡化煩惱,所以活得輕鬆,活得瀟灑;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歡自找煩惱,一旦有了煩惱,憂愁萬千,牽腸掛肚,離不開,扔不掉,活得有些窩囊。
其實,人生的大多數煩惱都是自找的,本來就沒有煩惱,或者說原本就不是煩惱。例如,當了幾年處長之後就想當局長,結果提了一個資曆比自己差很多的人上去了,你肯定不高興,其實你所處的位置不知有多少人羨慕著,再說局長有局長的煩惱,而且局長的煩惱未必少。還有的人為錢而煩惱,有了一萬想兩萬,有了兩萬想三萬……還是煩惱,可惜你除了想過錢多有錢多的得意,有沒有想過錢多有錢多的煩惱,錢少的或許沒有錢多的那麼神氣,但錢少的也沒有錢多的那麼多擔憂,平民小戶沒有大富人家對盜賊綁架的擔心,恐怕也少有為爭奪家產使兄弟反目,甚至相殘的悲哀。
如果因為自己不順心而煩惱,那是不明智的做法,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做法。麵對這種情況要冷靜地多問、多思自己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到底在哪裏,怎樣才能使自己快樂起來。留心四周,你隨時都可以發現正在“發怒”的人。商店裏,顧客正在和營業員吵架;出租車上,司機正因交通堵塞而滿臉怒色;公共汽車上,兩人正在為搶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種情形,不勝枚舉。那麼你呢?是否動輒勃然大怒?是否讓發怒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是否知道:這種情緒根本無濟於事?也許,你會為自己的暴躁脾氣大加辯護:“人嘛,總都有生氣發火的時候”,“我要不把肚子裏的火發出來,非得憋死不可”。在這種不是借口的借口之下,你不時地自我生氣,也衝著他人生氣,你似乎成了一個憤怒之人。
有位大學生,大學期間各門功課成績都是優良,畢業後分配在一個偏遠的小鎮上。從夢想的伊甸園,進入平庸、煩瑣的現實,他覺得像從天堂掉進了地獄。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把希望寄托在研究生考試上,並將這看成他生活的唯一出路。但由於諸多的煩惱困擾,他名落孫山。為了自己的前途,他憑借著強大的意誌一次又一次捧起書本,卻因極度的煩惱而毫無成效。第三次失敗之後,他停止了努力。悲哀、苦惱、絕望將他緊緊地包圍,他開始天天喝酒買醉,不再上班,他的精神已經徹底地崩潰了。短短的四年,竟成了一生的終結。
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大學生的種種遭遇,都因煩惱而起。煩惱雖然是一種情緒,但卻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一旦我們沾染上它,壓力也就悄然而至了。它就會像指揮木偶一樣指揮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痛苦之中。
人在煩惱時,可使意誌變得薄弱,判斷力、理解力降低,甚至導致理智和自製力喪失,造成正常行為瓦解。煩惱不僅使我們的心靈飽受煎熬,同時它還會摧毀我們的機體。
其實,煩惱都是自找的,明確了自己的定位,完全可以消除自身的煩惱。
有一位年輕人去找心理學教授,他對大學畢業之後何去何從感到彷徨,他向教授傾訴諸多的煩惱:沒有考上研究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前途;女朋友將去一個人才雲集的大公司,很可能會移情別戀……
教授讓他把煩惱一個個寫在紙上,判斷其是否真實,一並將結果也記在旁邊。
經過實際分析,年輕人發現其實自己真正的困擾很少,他看看自己那張困擾記錄,不禁說:“無病呻吟!”教授注視著這一切,微微對他點頭。於是,教授說:“你曾看過章魚吧?”年輕人茫然地點點頭。
“有一隻章魚,在大海中,本來可以自由自在地遊動,尋找食物,欣賞海底世界的景致,享受生命的豐富情趣。但它卻找了個珊瑚礁,然後動彈不得,呐喊著說自己陷入絕境,你覺得如何?”教授用故事的方式引導他思考。他沉默一下說:“您是說我像那隻章魚?”年輕人自己接著說:“真的很像。”
於是,教授提醒他:“當你陷入煩惱的習慣性反應時,記住你就好比那隻章魚,要鬆開你的八隻手,讓它們自由遊動。困住章魚的是自己的手臂,而不是珊瑚礁的枝杈。”
在生活中,煩惱都是自找的,煩惱猶如一顆“毒瘤”,能在人的心裏紮根,如果你不擺脫它,就會受它擺布。
為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物自尋煩惱真是太愚蠢了。其實,你大可不必動怒,隻要你能理解別人有權以不同於你所希望的方式說話、行事,你就會對世事采取更為寬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