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流傳很廣的《知福歌》:
人生盡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負累苦,逍遙就是福;思量離別苦,團圓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著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許多福;可惜世間人,幾個會享福?我勸世間人,不要不幸福。
這首《知福歌》告訴人們一個樸素、淺顯的道理,就是讓人們知足、惜福。
知足就是度,度就是分寸、智慧,更是水平。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人生。在知足人的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蹚不過去的河流。
當然,知足不是強調人生無為、不思進取。生活中不該你擁有或不是你的,你強求不來;是你的或該你擁有的,別人也拿不走。要爭取你該爭取的,追求你應該追求的,做到取舍有度,適可而止。
其實,世間值得人們喜愛的東西太多,又有太多太多的誘惑,明白自己需要什麼隻是本能,而明白自己不需要什麼才是人生的智慧。一位哲人說過,真正的幸福並非所擁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就在一種時時惜福的心境裏。
珍惜擁有,知足是福,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學會的生活智慧。
對於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來說,“滿足”二字與他互不相識,他有了金銀還會怨恨沒有得到珠寶,吃著碗裏的還要看著鍋裏的,這種人雖然身居豪富權貴之位卻有著乞丐般的生活方式;一個知足的人,即使吃粗食野菜也比吃山珍海味香甜,穿粗衣棉袍也比穿狐袍貂裘要溫暖,這種人雖然身為平民,實際上比王公更快樂。
2.忌妒是心靈的毒瘤
培根說過:“猶如毀掉麥子一樣,忌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裏,悄悄地毀掉人間最美好的東西。”
忌妒是與他人比較,或不信任他人時,發現自己名譽、地位或境遇等方麵不如別人而產生的一種由憤怒、怨恨等組成的複雜情緒狀態。當看見周圍的人某些方麵比自己出色時,就想方設法打擊他或希望自己取而代之。
忌妒是一種心理缺陷,如果不能及時阻止它的發展,那麼忌妒之火瘋狂燃向別人的同時,也容易炙烤自己的心,忌妒如同毒草一樣,存於人的內心,會生根發芽,若不加控製,就會瘋長。
鳥兒子問鳥爸爸:“爸爸,人類有咱們鳥類幸福嗎?”
鳥爸爸回答:“沒有,咱們鳥王國裏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鳥兒子又問:“那是什麼原因啊?”
鳥爸爸回答:“因為人類的心裏長了一個毒瘤,使他們永遠不知道滿足,永遠體會不到幸福的真正含義。”
鳥兒子接著問:“這種毒瘤不能治療嗎?會將人類毀滅嗎?”
鳥爸爸回答:“可以治療,但是如果治療不及時就會毀滅。”
鳥兒子問:“這個毒瘤叫什麼呢?”
鳥爸爸回答說:“它的名字叫忌妒。”
忌妒是人體內的一個“毒瘤”,一旦治療不及時,美好幸福的人生將遭到破壞。它會助長人們貪婪的欲望,還會將人的寬容之心吞噬得殘破不全,使人們失去許多美好的東西。
有這麼一則故事:在遠古時代,摩伽陀國有一位國王飼養了一群象。象群中,有一頭象長得很特殊,全身白皙,毛柔細光滑。後來,國王將這頭象交給一位馴象師照顧。這位馴象師不隻照顧它的生活起居,也很用心教它。這頭白象十分聰明、善解人意,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已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有一年,這個國家舉行一個大慶典。國王打算騎白象去觀禮,於是馴象師將白象清洗、裝扮了一番,在它的背上披上一條白毯子後,才交給國王。國王就在一些官員的陪同下,騎著白象進城看慶典。由於這頭白象實在太漂亮了,民眾都圍攏過來,一邊讚歎、一邊高喊著:“象王!象王!”這時,騎在象背上的國王,覺得所有的光彩都被這頭白象搶走了,心裏十分生氣、忌妒。他很快地繞了一圈後,就不悅地返回王宮。一入王宮,他問馴象師:“這頭白象,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藝?”馴象師問國王:“不知道,國王您指的是哪方麵?”國王說:“它能不能在懸崖邊展現它的技藝呢?”馴象師說:“應該可以。”國王就說:“好。那明天就讓它在波羅奈國和摩伽陀國相鄰的懸崖上表演。”
隔天,馴象師依約把白象帶到那處懸崖。國王就說:“這頭白象能以三隻腳站立在懸崖邊嗎?”馴象師說:“這簡單。”他騎上象背,對白象說:“來,用三隻腳站立。”果然,白象立刻就縮起一隻腳。
國王又說:“它能兩腳懸空,隻用兩腳站立嗎?”“可以。”馴象師就叫它縮起兩腳,白象很聽話地照做。國王接著又說:“它能不能三腳懸空,隻用一腳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