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活在當下(2)(2 / 3)

土灰色的沙鼠,生活在茫茫無際的撒哈拉沙漠中。每當旱季到來之時都要囤積大量的草根,以準備度過這個艱難的日子。但奇怪的是,當沙地上的草根足以使它們度過旱季時,沙鼠仍要拚命地尋找草根,運回洞穴,似乎隻有這樣它們才能心安理得,才會踏實。否則便焦躁不安,嗷嗷叫個不停。

動物學家研究證明,這一現象是由沙鼠的遺傳基因決定的,是沙鼠出於一種本能的擔心。擔心使沙鼠幹了大於實際需求幾倍甚至幾十倍的事。沙鼠的勞動常常是多餘的,毫無意義的。

曾有不少醫學界的人士想用沙鼠來代替小白鼠做實驗。因為沙鼠的個頭很大,更能準確地反應出藥物的特性。但所有的醫生在實踐中都覺得沙鼠並不好用。問題在於沙鼠一到籠子裏就非常不適。盡管在籠子裏的沙鼠的生活可以用“豐衣足食”來形容,但它們還是一個個地很快就死去了。醫生發現,這些沙鼠是因為沒有囤積到足夠草根的緣故。確切地說,它們是因為極度焦慮而死亡的,這是來自一種自我心理的威脅。

你會為明天的盤子沒有洗而發愁嗎?事實上很多人都在做著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裏,經常讓人們深感不安的往往並不是眼前的事情,而是那些還沒有發生甚至永遠也不會發生的事情。人們總是為了將來的所需和將來會如何而發愁,這種擔心令人深深地感到不安。憂慮解決不了問題,隻會增加你的壓力,使你整天憂心忡忡,無端猜忌。

古代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就想著選擇什麼樣的地方住最好,最後弄得寢食難安。一個博學的朋友去看望這個人後告訴他:“天是由空氣構成的,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到處都是空氣,我們的活動都是在空氣中進行的,為什麼你還要擔心天會塌下來呢?”杞人聽了這些話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是自尋煩惱啊,於是心情就開朗起來了。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卡耐基說過:“其實99%的焦慮根本不會發生,是人自己造成了自己的焦慮。”我們的擔憂和煩惱其實都和杞人擔心天會塌下來一樣,都是自尋煩惱,沒有必要的。

一位青年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方法。

有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隻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悠揚的竹笛,好不快樂。

青年走上前去詢問:“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牧童說:“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青年試了試,不靈。於是,他又繼續尋找。

青年人來到一條河邊。看見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年輕人走上前去鞠了一個躬:“請問老翁,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辦法嗎?”

老翁看了他一眼,和氣地說:“來吧,跟我一起釣魚吧,保管你沒有煩惱。”

那個青年試了試,還是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裏,看見洞內有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麵帶滿足的微笑。

年輕人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者微笑著摸摸長髯,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年輕人說:“對對對!懇請前輩不吝賜教。”

老人笑著問:“有誰捆住你了嗎?”

“……沒有。”

“既然沒有捆住你,又何談解脫呢?”

在生活中,我們的煩惱都是自找的,我們是自己捆住了自己。

很多人在什麼都沒有發生時,就先這樣假設:假如變成這樣該怎麼辦?假如變成那樣又會如何?這樣做會不會變得更差呢?一個商人就是這樣一個成天無故擔憂、自尋煩惱的人。

一位商人因為經濟不景氣生意很清淡,商人為此終日鬱鬱寡歡、愁眉不展,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覺。

細心的妻子對丈夫的鬱悶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她不忍丈夫就這樣被煩惱折磨,就建議他去找心理醫生看看,於是他前往醫院去看心理醫生。

醫生見他雙眼布滿血絲,便問他:“怎麼了,是不是受失眠所苦?”

商人說:“是呀,真叫人痛苦不堪。”

心理醫生開導他說:“別急,這不是什麼大毛病!你回去後如果睡不著就數數綿羊吧!”

商人道謝後離去了。

一個星期之後,他又出現在心理醫生的診室裏。他雙眼又紅又腫,精神更加頹喪了。

心理醫生複診時非常吃驚地說:“你是照我的話去做的嗎?”

商人委屈地回答說:“當然是呀!還數到三萬多頭呢!”

心理醫生又問:“數了這麼多,難道還沒有一點睡意?”

商人答:“本來是困極了,但一想到三萬多頭綿羊有多少毛呀,不剪豈不可惜?”

心理醫生於是說:“那剪完不就可以睡了?”

商人歎了口氣說:“但頭疼的問題又來了,這三萬多頭羊的羊毛所製成的毛衣,現在要去哪兒找買主呀?一想到這,我就睡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