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打敗定揚可汗劉武周後,劉的將領尉遲敬德、尋相等都投降了。沒多久,尋相等人又叛變逃跑了。所以李世民的部將們懷疑尉遲敬德,把他關了起來。
李世民說:“尉遲敬德如果要叛變,難道還會在尋相之後嗎?”他不相信尉遲敬德會叛變,就叫人把他放了,並且給他很多金子,對他說:“男子漢大丈夫看重情義,希望你不要把小小委屈放在心上,我絕不會相信讒言而加害忠良之人的,你應該理解我。如果你一定想走,就拿這些金子做盤纏去,略表我們這段時間共事的情誼吧!”
就在當天,李世民外出打獵,隻帶了少數人馬,不料遇上另一個對手鄭王王世充率領的萬餘兵馬,被團團包圍了。鄭王手下大將單雄信舉起武器直奔李世民。在這危急時刻,尉遲敬德飛馬而出,揚鞭把單雄信打落馬下,保護李世民突出重圍。李世民問尉遲敬德:“您為什麼要這麼做?”尉遲說:“這是我報答您對我的信任啊!”
張伯倫在擔任英首相期間曾再三阻礙丘吉爾進入內閣,他們政見非常不和,特別是在對外政策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後來張伯倫在對政府的信任投票中慘敗,社會輿論讚成丘吉爾領導政府。出人意料的是,丘吉爾在組建政府過程中,堅持讓張伯倫擔任下院領袖兼樞密院院長。他認識到保守黨在下院占絕大多數席位,張伯倫是他們的領袖,在自己對他們進行了多年的批評和嚴厲的譴責之後,取張伯倫而代之,會令他們許多人感到不愉快的。為了國家的最高利益,丘吉爾決定留用張伯倫,以贏得這些人的支持。
後來的事實證明,丘吉爾的決策非常英明。當張伯倫意識到自己的綏靖政策給國家帶來巨大災難時,他並沒有利用自己在保守黨的領袖地位刁難丘吉爾,而是以反法西斯的大局為重,竭盡全力做好自己分內之事,對丘吉爾起到了極大的配合作用。
“容人之仇”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之強大,非一般策略所能及。它往往能激發對方的感恩之心和內在潛力,不但死心塌地而且還非常賣力為自己效勞。
讓人不是怕人,而是一種風度和境界。
寬容能使人性情和藹,使心靈有轉折退讓的餘地,能化幹戈為玉帛,能簡化複雜的人際關係。過分精明等於不超脫。事事好強,處處計較得失,活得必然緊張、沉重。
寬容不是軟弱,而是理解人,有愛心的表現。有曠達心胸的人,不把寬容看成是忍辱負重,而是看成美德和幸福。愛,對眾人的愛,對民族的愛,對國家的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操,修養的最高境界。古訓說:“仁者無敵。”
寬容是一把解冰的火,一縷化冰的風,它能化解心頭的所有仇恨;寬容是一片明媚的陽光,一掬甘甜的泉水,一縷清新的空氣,它能撫平受傷的心靈;寬容是一種美德,它能折射出一個人高尚的情操;寬容也是一種慷慨,在給予中獲得幸福。
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絕壁懸崖;讓三分風平浪靜,爭一時人仰馬翻。
懂得寬容,你會把冰冷的拳頭變為溫暖的手,學會寬容你會把抽人的皮鞭變成救人的繩索。學會寬容就學會了生活。
生活中,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傷害或羞辱的時候,我們應該保持一種冷靜的思維態度,“以忍為先”實乃上策,忍者為王,忍讓是一種處世態度,更是人生的一種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