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是一個人成功的技巧,當然這是指小事情的小糊塗。如果一切皆明白於心,恐怕會心生煩亂,幹擾工作。其實,巧妙地裝糊塗更是一種真聰明,顯示出智慧,不但給各種煩雜的事情塗上潤滑油,使得其順利運轉,也能在生活中充滿笑聲,顯得輕鬆明快;相反,老實認真隻會導致木呆刻板,甚至使事情陷入僵局。
俗話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聰明得讓人不以為其聰明。這句話的本意不也就是難得糊塗的內涵嗎?聰明的人表麵愚拙、糊塗,實則內心清楚明白,這不是一種更為高明的處世藝術嗎?
“糊塗”常可使我們心境平靜,無欲無貪,正如“值利害得失之會,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則起趨避之私”一樣。沒學“糊塗”學之人終於在凡塵世中不得安寧矣。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許多事情非要尋出個究竟,有時也是不現實的,倒不如多一點“糊塗”,少一點執拗,何嚐不是另一番開朗、超脫的生活風光呢?
5.忍讓也是一種境界
忍讓是種寬廣的胸懷,一種雅量和美德,更是一種人生大智體現。
記得古代有位名賢,族人與鄰裏因牆界糾紛互不相讓,寫信向他訴說求助。他不以身居高位而仗勢欺人,反而複函族人勸喻:“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從而化怨為睦,成為美談。
在人際關係中,還有不少類似的語言,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門前留三尺好走路,身後留三尺好退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這裏,忍讓不是軟弱或無理,而是一種顧全大局、維護和諧和高尚品德。《將相和》中藺相如便是榜樣。
當你手握足以置人啞口無言的權柄,身處令人讚不絕口的高位,而麵對尖銳的批評逆語,你是否能夠做到不怒目橫掃、暴跳如雷呢?
《尚書》說:“必定要有容納的雅量,道德才會廣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辦得好!”如果遇到一點點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稱心的事情,立即氣憤感慨,這表示沒有涵養的力量,同時也是淺薄的人。所以說:“發覺別人的奸詐,而不說出口,有無限的餘味!”
應該承認,有些高貴品格是普通人畢生企望但仍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可人的雅量卻是完全能夠通過修煉而得到甚至可做到“隨心所欲”的。不信?隻要自己有意識地試一試就行。
人在生活中難免與自己十分討厭的人偶然狹路相逢,盡管有人可以裝作很隨便的樣子,竭力扮瀟灑樣揚長而去。但很多有雅量的人不會那樣去做,而是沒有絲毫裝模作樣地緩緩笑迎著對方漠然的臉孔和布滿疑惑的眼神,坦然地挨肩而過。這些人輕鬆地抹去了粗魯的傷害與侮辱的陰影,用友好的陽光裝滿了雅量的酒杯。小抿一口,自是清香濃烈。當不期而遇的挫折、誤解、嘲笑等迎麵而來時,相信並依靠自己的雅量吧,它是驅逐並能夠戰勝這一切煩惱和痛苦的忠實朋友。
忍讓不僅僅是一種雅量,更是一種智慧。
唐朝著名開國功臣李靖,曾任隋煬帝的郡丞,他最早發現李淵有造反圖謀天下之心,就向隋煬帝參奏揭發。李淵滅隋後想起此事,欲殺之而後快。李世民認定李靖有才,再三請求留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攻伐征戰,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宛城之戰中,大將典韋為救曹操,力戰群敵,身負重傷,悲壯地死去。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在戰鬥中喪命,他自己也被暗箭射中,敗局可謂慘不忍睹。因此,他與對手張繡可以說是仇深似海。但當張繡經賈詡勸導投奔曹操時,曹操拉著他的手:“不要把以前的怨隙記在心上。”談笑之間泯恩仇。曹操不但沒殺張繡,反而拜他為揚武將軍,並與之結為兒女親家。張繡在曹操的感召下竭心效力,為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