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個爬山的人,見到山上一個人站了很長時間也不動,非常好奇就走過去問他。
“你是在欣賞這裏的風景還是在等人啊?”
那人回答:“不是。”
“那麼,你累了嗎?”
“沒有。”
“既然什麼都不是,那你為什麼站在這裏?”
“我隻是在這兒站著。”
莊子說:“至人無己。”
“無己”即破除自我中心,亦即揚棄功名束縛的小我,而達到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
從這裏可以看出,莊子所主張的超脫,實際上是擺脫了一切之後的無知無欲,表現在人生理想上,那就是“無名”。即獨與天地相往來的獨善其身。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的這句話可謂是他一生的寫照。在沒有輔佐劉備之前,他高臥隆中,每日看書種田,日子過得怡然自得。做了劉備的首席謀士以後,聯吳抗曹讓曹操數十萬大軍在談笑間灰飛煙滅,收服孟獲,解決了蜀漢的後顧之憂;進而幫助劉備與曹操、孫權周旋,使得劉備最終鼎足而立,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麵。如果沒有諸葛亮,很難想象蜀漢乃至劉備是個什麼樣子。諸葛亮在幾十年的戎馬生涯中,不為私利,一心為國,他事無大小都親曆親為,為蜀漢的建立嘔心瀝血,唯獨沒有考慮過他自己,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自古至今,淡泊名利的人還有很多,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就是其中一個。陶淵明性情恬靜不愛說話,不貪圖榮華富貴。他愛好讀書,有很深的文字功底,每當看書有了心得體會,就會興奮得手舞足蹈。
陶淵明家境貧寒,屋子空有四壁,連遮風蔽雨都成問題;身上粗布短衣,破爛不堪。他經常缺吃少喝,卻安然自得,常寫些文章以展示自己的誌向,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
陶淵明第一次做官時,去了一個州做祭酒,可是他受不了官場的束縛,沒幾天就自動離職回家了。不久,州裏招募他做主簿,他覺得不自由,也就沒有去。他隻是自耕自種,供給自家生活。
第二次,他被委派做了個小縣令,這屬於那種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官,沒有什麼壓力,所以他很愉快地答應了。他吩咐屬下在官府的田裏全都種上秫稻,可是妻子卻堅持種粳稻,於是他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一半種秫稻,一半種粳稻。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天上邊派官員來視察,屬下官員告訴他,應當整冠束帶、衣帽整齊地去拜見。陶淵明於是長歎一聲說:“我不能為五鬥米的薪俸彎腰拜迎鄉裏小人。”於是辭官而去。
陶淵明淡泊名利,他師法自然的心性和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氣度早已傳為千古佳話,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情趣更是自然恬意,成為眾多淡泊名利者的生活寫照。
克製自己得利之心,懂得放棄一些東西,因為有所棄才有所獲。有了淡泊名利的心,才能勝不驕,敗不餒,在事物的成敗麵前保持一種平和坦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才能不計較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凡塵中的功利、名譽所左右,讓自己的人生回到自然狀態,從而獲得心靈的充實和自由。
不為名利左右,能夠在人世間收放自如,不計較得失的人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找到真正的快樂。
3.以出世的心態做人
孩子的眼睛裏沒有黑暗,到處一片光明,他們的心中充滿了明媚的陽光,四處散發著美麗的光芒。因此,孩子是幸福快樂的。
一位用心良苦的富人,為了讓兒子體會到貧窮生活的艱辛,帶著他去農村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