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不屈的鬥誌靠你的精神(1 / 1)

在漫長的有生之年,我們會選擇真誠與磊落——對反正總是要到來的生命終點,時刻保持一份坦然。這樣的危機感,這樣的“身後意識”,對於生命來說,沉重還是輕鬆?

早出晚歸,響應“聯合指揮部”的號召,興致勃勃地“轉戰”在一個個批鬥會常

那天早晨,有個一字不識的老人叫住了急匆匆又要出門的青年,憂心忡忡地對他說:“男娃是該什麼事風光就幹什麼。可除了風光,還得想想自己幹的事虧心不虧心。出門前你問3回:幹下這事了,10年之後怕不怕見人,百年之後怕不怕見鬼?問3回心裏不犯嘀咕,就大膽幹去。”

這青年就是我的父親,這老人就是我的奶奶。

我的哲人一般的奶奶!正如她所料,恰恰是10年,所有被顛倒了的是非,又被顛倒過來。在撥亂反正的年代時問心無愧的父親無數次對我們提起這件事,無數次念叨這句話;我便在心裏無數次感激著一字不識的奶奶——她用極樸素的良知,感悟到了“身後”的事情。

藉這份認知,可以少幹很多日後追悔莫及的事情。把“身後”二字放在嘴裏嚼一嚼,並不比捶胸頓足、大哭一場多費力氣。

一部影片有這樣一幕:一位老人彌留之際,緊握著女兒的手:“我如果知道死亡會這樣突如其來,我一定善待所有的人。”

假如人們能常懷一種對生命的危機感,也許我們會少一些遺憾。你看踢加時賽的足球隊員,哪一個不是竭盡全力的拚命衝殺?因為他們非常清楚:一旦閃失,就會“突然死亡”。所以常揣著一份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