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機遇的訣竅是:智者先識,勇者先達。
通常,創新與超前意識是獲得機遇的先決條件。澳大利亞“可以得到的未來”組織會長彼得·伊利亞德說:“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麼,明天你將生活在過去。”就是這個道理。
20世紀60年代後期,香港的地產業漸成氣候,許多有識之士都看好香港的地產業,但是大家都不敢冒然去做,隻是作為餐桌上、朋友間的談資。李嘉誠也看到了這一點,但他沒有把這個機遇當作談資,而是果斷地去做,去實施。由於他把握了機遇的最佳火候,所以成為這次機遇的最大受益者,為自己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由於機遇運動線之間的點狀交合,所以,機遇的出現總是短暫的,沒有永不消失的機遇。當機遇出現時,先獲得者,就把握了機遇,未獲得者,就失去了機遇。看好某個機遇,先抓者,獲得的是真正的機遇,然後大家一哄而上,機遇的優勢就隨即失去,並立即轉為劣勢。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者,不僅不能獲得機遇,而且還會遭殃。
中國經濟是尚不成熟的市場經濟,因此,每一次機遇的出現總是伴隨著快速發展、過熱和整頓的循環。當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出現時,誰能最先抓住這個機遇,誰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之後肯定是一哄而上,然後把這個市場機遇搞臭。回想過去,果茶熱、口服液熱、鱉精熱,等等。哪一次商戰不是以紅紅火火開頭,冷冷清清收兵的?那麼多非常走俏的產品,現在已經偃旗息鼓了。
比如一度走紅的“下海”,究竟是不是一次機遇?下海之初,也就是還沒有走紅的時候,下海的確是一個好機遇,這一階段的下海者大都發了財。等到下海走紅時,下海者的機遇已相應減少,再加上當時的下海者市場意識並不強,這一批下海者中成的少,敗的多。
從這個意義上講,機遇是可以也應該被創造的。
機遇還具有主動性的特征,機遇的創造辦法還在於打破思維與行動的惰性,必須敢於大膽地把握。抓住機會需要一定的表現力。《水滸傳》中高俅的發跡是從一腳好球開始的;大太監李蓮英因為會梳“瓣瓣頭”而得到慈禧太後的賞識。很多人的發跡很偶然,關鍵在於如何把握機會。
人在不同的界麵可以獲得不同品味的機會,如果能和上層社會交流,就可能會得到在上層發展的機會,我們將這種策略稱為“得高術”。
我們曾說:是金子總會閃光的。人們表現自己的機會很多,但必須主動地表現。是金子要自己閃光,不應該等待別人去發現你,這樣才不致於埋沒了你。
改變自己的環境,也是人生的表現方式,如常言所說:人挪活,樹挪死。一般說來,改變環境是個人表現的比較主要的方法,因為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人們會以全新的目光看待你,於是,自己的長項可以得到長足的表現。30歲以前是人的主要表現階段,體驗不同的生活,經曆不同的工作,並在不同界麵表現自己,是一項重要的人生計劃。
衛國商人呂不韋30歲左右時,他與號稱邯鄲三千佳麗之首的趙姬邂逅時機,不久呂不韋就為她贖身,將她接到家裏。
商人呂不韋特別善於利用機會成本,他甚至以降低道德成本為代價,以提高機會的成功率。呂不韋的人生道路很值得我們研究。
當時,秦國將秦昭王之孫——子楚(子楚是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作為人質,送到了趙國邯鄲,呂不韋偶遇子楚,他想:“此奇貨可居也!”呂不韋對子楚說:“假如有一物品,人皆棄而不顧,我欲將此物投下全部財產買去,再通過手段,抬高其價,必將獲千倍、萬倍的利潤,殿下可知我的意思嗎?也就是鄙人想以全部財產,將殿下買下。”落魄的子楚,欣然同意:“如果先生的計劃實現,我願與先生平分秦國。”於是,按照呂不韋周密的計劃,他將自己的一半財產給子楚,讓其擴大聲望,另一半資產去秦國為子楚活動。於是,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順利地成為秦國的太子。接著,呂不韋又把邯鄲趙姬獻於子楚,他對趙姬說:“商人把心愛的商品變成高價商品,這有什麼奇怪,為了抬高你的身價,隻有通過轉嫁才能辦到。”當時趙姬已經懷孕,呂不韋更加高興,說趙姬成為太子妃後,又可以做秦國的國母,於是,在呂不韋的安排下,趙姬順利轉嫁子楚,並在10個月之後,生下一子,自懷孕算起,已是12個月,由於孩子是正月出生,便取名“政”。他就是秦始皇——呂不韋的兒子。
我們由秦始皇在中國曆史上的獨特地位,想到了呂不韋這個絕頂聰明的商人——他做了一筆空前絕後的大買賣!
在現代商業領域也不乏其例。中國的茅台酒在國際上評獎時,由於包裝平平,一直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眼看這次機會就要失去了,一位中國商人突然靈機一動,佯裝失手將一瓶茅台酒摔在地上,頓時酒香四溢,滿堂震驚,於是,茅台酒就獲得了國際金獎。此舉就是對機遇的最好把握,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改變了茅台酒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