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不要等待偶然的機遇(1)(2 / 3)

一年後,劇本寫出來了,他又拿去遍訪各位導演,“這個劇本怎麼樣,讓我當男主角吧!”但人們認為他的劇本挺好,但要讓他當男主角是不可能的,他再一次被拒絕了。

他不斷對自己說:

“我一定要成功,也許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絕後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對他說: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演好,但至少你的精神令我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我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劇,同時,先隻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效果不好,你便從此斷絕這個念頭吧!”

為了這一刻,他已經做了三年多的準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機會來之不易,他自然拚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第一集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收視紀錄——他成功了!

現在,這個人是世界頂尖的電影巨星。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龍。

史泰龍的健身教練哥倫布醫生這樣評價他:

“史泰龍每做一件事都百分之百投入。他的意誌、恒心與持久力都是令人驚歎的。他是一個行動家。他從來不呆坐著讓事情發生——他主動地令事情發生。”

如果史泰龍當初隻是“想”成功,在茶餘飯後做做明星夢,消遣一下,他就絕不會有今天。因為那樣的話,他就不會付出,不會拚命。

大多數機遇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己努力追求的結果。

三、要有選擇機遇的能力

機遇到底屬不屬於自己,你的選擇能力很重要。

常言說:事至兩可莫粗心,人到萬難須放膽。

其實,人生最難的事情是選擇。比起左右權衡的選擇,事至萬難的拚死一搏反倒容易多了。生活現實告訴我們,即便是錯誤的選擇也比不敢選擇強。錯誤的選擇還擁有校正的可能,對於不敢選擇的人來說機遇永遠不會屬於他。我們發現機遇屬於那些敢作敢為的人。

下海潮來臨時,你是選擇下海,還是選擇上岸?

選擇機遇是需要付出成本的,當你選擇了A機遇,自然也就失去了B機遇。在機遇的選擇上,經常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一念之差,可能成為千古遺恨。一個人一旦有時間坐下來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時,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對選擇的後悔。老百姓說得好: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人生的悲劇說穿了就是選擇的悲劇,隨便擷取機遇將失去更好的機遇。機遇的不可逆性就構成了機遇的成本。

薑子牙(呂尚)也想獲得機遇,他也要表現。他的表現方法很奇特:他隱居在渭水河邊,常用無餌的直鉤釣魚而魚鉤還離水三尺,並說:“負命者上鉤來!”能釣到魚嗎?但他畢竟“釣”到了周文王的器重,使他得以幫助周文王治理國家,打敗西戎,消滅了附近幾個敵國,把勢力擴展到長江漢水流域,教化南蠻,取得了當時天下的三分之二,對商紂展開進逼之勢。周文王病逝後,其子周武王繼承王位,就拜薑子牙為國師。武王十一年,武王命薑太公為元帥,統兵五萬伐紂,大功告成。薑大公釣魚的訣竅,在於機遇的優化。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十分精彩,也說明了機遇選擇能力之重要。劉備欲成大業,缺乏扶助江山的謀臣。開始他得到了徐庶,十分投機,但徐庶在曹操的威壓之下,不得不離開劉備。不過徐庶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諸葛亮在隆中(今湖北襄陽西)居住,劉備決計拜訪這位隱士。第一次,劉備帶領關羽、張飛穿過臥龍崗,來到諸葛亮的茅屋,不巧的是,諸葛亮早晨就出門了,三人讓門童捎個口信,就回新野了。過了幾天,劉備得知臥龍先生已回,就二次登門,可諸葛亮又被好朋友請走,這次留下了一封信。第三次,劉備在離諸葛亮的單房還有半裏多地就下馬步行,諸葛亮正睡午覺,劉備耐心等待,終於得見諸葛亮。

諸葛亮想投奔明主的心情,跟劉備求賢的心情一樣急迫,但諸葛亮為了實現機遇的優化,不惜冒著失去機遇的危險來“考驗”劉備。諸葛亮也很清楚,如果自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是真正重要的,劉備是不會輕易放棄這個機遇的,如果自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不夠重要,那麼,失去了這個機遇也不可惜。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在於堅持對機遇的優化選擇。

很多機遇的降臨未必是件好事,對機遇的判斷十分重要。機遇的優化,主要在於對機遇“真實度”的把握。

在人生的求學期,機遇的優劣是以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於求學的目的為判斷標準的。

人在30歲以前,需要增強全麵的知識,校正自己的人生觀,應該多接觸社會,多獲得實踐機遇,而不應該急於固守一件工作,這時候的選擇應該以有利於全麵的鍛煉為主。

魯迅最初是學醫的,後來他發現,醫生隻能看好很少的人的疾病,對於被侮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來說,其作用微乎其微。於是,棄醫從文,完成了人生的最大的選擇,致力於醫治中國民族的頑疾,成為中國文學的泰鬥、“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毛澤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