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不要等待偶然的機遇(2)(2 / 3)

美國社會輿論向來十分重視環境保護的宣傳意向,尤其對於汽車廢氣的治理問題,美國的環保主義者曾不懈地呼籲,還曾一次次派遣代表團到日本的一些汽車公司遊說。日本的幾家大公司,如日產、豐田等不以為然。隻有本田公司的總裁從美國環保主義者的遊說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該公司熱情地派人請這些環保主義者到日本,並奉為上賓,請他們給公司的設計人員講解環保的意義,要求講美國國會1970年通過的淨化空氣法案的內容。在這一基礎上,本田公司開始了新型汽車的設計,確定的設計目標要“突出排廢”和“節省汽油”這樣兩個優勢。

汽車投放市場不久,恰遇上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本田汽車憑借省油和廢氣少的優勢,一舉打進美國市場。本田公司總裁也因此贏得了“日本福特”的聲譽。

六、抓住機遇要擇時而動

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及航天局公開征求在航天飛機上進行科學項目。全國各地共有500多個項目應征。美籍華裔科學家王贛駿抓住這個機遇,從自己的專業研究出發,以無重狀態下研究液滴狀態的實驗報名應征。結果他的項目與其他13項實驗被選中。

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這項本來要由宇航員進行的實驗,考慮到由設計此項實驗的科學家本人來進行效果會更完美,而決定由王贛駿自己到大空去進行實驗。王贛駿成了第一位華裔太空人。他在太空飛行中進行的水滴力學實驗和利用熱氣增長水晶的實驗,被大空中心的科學家稱作是成就最大、最受矚目的實驗。王贛駿也因此成為聞名世界的科學家。

當機立斷,勇敢地利用機遇改變自己是王贛駿,能夠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巨大聲譽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可以假想一番:要是沒有這次太空實驗,要是王贛駿沒有好好地利用這次機遇,那麼他隻可能會在自己研究的那個領域內成為名家,而不會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人間的事情沒有一件是絕對完美的,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具備以後才去做,那麼,你就隻能永遠這樣等下去了。

再好的新構想也會有缺陷,再美滿的人生也會有遺憾,善於利用機遇而讓自己成名的人都清楚,如果一直在想而不去做的話,根本成不了任何事。“該出手時就出手”,認準機遇,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最後才會有可能達到自己的人生目標。

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機遇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善於利用自身的優勢,善於把握周圍的條件,充分調動各種手段,為自己創造機遇,從而使自己功成名就。

英國著名學者約翰·羅斯金講過:“讀書如采金。書中的詞語就是含金的礦石,你隻有將它們打碎並加以熔煉,才有可能化石為金。你的尖鎬利鏟則代表著嚴謹、勤奮和鑽研,而你的熔爐就是你那善於思索的頭腦。”

做學問如此,利用機遇為自己獲取成功的人生也是如此。嚴謹、勤奮和鑽研就是我們賴以謀取功成名就的手段。機遇能讓我們一夜成名,不僅僅是看能否有機遇,而且還要看怎樣使用其他謀略,讓機遇在最短時間發揮最大作用。

英國外科醫生利斯特為了解決病人手術後因感染而死亡的問題,采取了一係列辦法,但是結果卻收效甚微。傷口化膿的原因究竟在哪裏?利斯特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利斯特閱讀一本著作時,讀了“微生物存在於空氣中,它起著發酵變腐的作用”這一段話,突然靈感突發,備受啟示。他想到空氣裏的微生物到處都有,怪不得手術後的病人總會發生意外死亡。

利斯特抓住微生物是傷口化膿的罪魁禍首,開始尋找一種藥物來消滅它。經過反複的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消毒防腐的方法,使手術後化膿現象大為減少,也使因傷口感染而喪生的病人大大減少。

利斯特利用別人著作中的一句話,成功地發明了消毒法,為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也是他勤奮鑽研的結果。

善於發現和把握一些不顯眼的機遇,對之有效地加以利用和發揮,同樣也是我們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關鍵就是看我們怎樣對待。

有首歌中唱到“沒有人願意孤獨一生。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是的,沒有人生來就會是英雄,站在高高的頂端,接受別人的膜拜。所謂“命運的安排”,都是懦弱者退卻的借口,古人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要想封王授相,就在於我們自身的努力,用機遇改變我們貧窮落後的麵貌,用機遇去改變我們默默無聞的境況,用機遇使自己一夜成名。

利用機遇為自己服務又何嚐不是如此呢?隻有時刻想著如何利用手中的機遇,才能讓我們有所突破、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