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不要等待偶然的機遇(4)(2 / 3)

博瑞爾公司現在所使用的報紙雜誌和商業期刊共有1.6萬份,其剪報分類共有4萬種,找尋的範圍從公司和產品名稱到政治性文章,至於其熱門的主題則為電腦研究以及生物科技等。

該公司從1977年起,就為客戶提供全國電視網和廣播電台的新聞稿。目前其資料收集已擴大到包括43個區域性電視廣播係統。這樣龐大的資料收集,有閱報和剪報人員200人,原先大家都是使用一套有關鍵字的書籍來找尋客戶所需要的文章,目前已改用電腦係統,隻要花1分鍾時間,就能查出所要尋找文章的關鍵字來。1987年5月,魏格納增加了一種稱為“新聞快訊”的當天新聞傳送服務。該公司分布在15個城市的剪報人員夜以繼日、不眠不休地剪貼38種報紙,接著利用資訊傳發係統,在第二天早晨9點鍾以前將剪報新聞直接傳送給客戶。客戶們指出,他們迫切需要快速獲得剪報資料,以利用“新聞快訊”在激烈競爭的商場上搶先一步,抓住經營契機。現在使用此種傳真服務的客戶有25家公司。每位客戶一年的費用為1.8萬美元。魏格納認為,此項業務有了這些基本客戶已是有利可圖了。至於一般性的服務,是每星期一至星期三送出剪報一次。而每份剪報額外再收83美分的費用。

這個素來被認為是“冷門”的行業,因為魏格納的專業經營,其卓然可觀的成績,確實引人注目,同時,他獲得了滿意的專業機遇

十一、態度不同,機遇也不同

一個機遇把人際之間高低上下的關係改寫過來。

1991年,香港樓價急升。

有一對好朋友,老張隻是中學畢業,老陳是個大學畢業生。

老張中學畢業後,捱了五六年,儲夠首期,買了一層500尺的單元,從此埋頭於工作,一心一意想著盡快還清買樓的欠款。同年樓價作三級跳,暴升二倍。老張於是改變主意,把他的樓宇賣掉,賺了100萬元,然後搬往新界租樓居住,麵積750尺,租金卻跟他供樓時每月供款相差無幾。

另一方麵,老陳大學畢業之後,加入政府部門做個文官,循規蹈矩,做了十年,始終沒有機遇升級。由於種種原因,他沒有買樓,一直租樓居住。一個地產高浪淹過來,他的朋友由買樓、賣樓到租住較大單元,生活環境得到改善,而他則仍舊租住原有的單元,每年除了從銀行存款上獲得些微利息外,再沒有其他收入。

一個機遇讓老張賺了100萬元,改善了居住環境,老陳隻能按月儲蓄,存款作蝸牛式的遞增。分別之大,不言而喻。

今天,擁有100萬元,並非是什麼了不起的數字。不過,這100萬元會帶來其他機遇,善於運用它,可能創造更多財富。老張深明此道,於是利用賺來的100萬元投資做生意。

有關老張的故事到此為止。他做生意之後的情形,我們不必理會,吸引我們的,是他善於利用機遇去創造財富,開拓未來。也許他不必賣樓,而隻需將樓宇作抵押,便可向銀行借錢做生意。賣樓也好,抵押給銀行也好,總是籌集創業的第一筆資金。

我們不妨將上述一對朋友作個比較。老陳大學畢業之初,老張帶著仰慕的神情恭敬他。十年下來,大學畢業曾經代表的優越感,已被歲月磨蝕得一幹二淨,如今橫擺在兩人中間的,是那100萬元,那個700多尺的房子,以及創業致富的美好前景。假如有一天兩人在中學同學會上碰見,那將會是什麼情景呢?

上述那對朋友的故事,正在不同時間、不同角落裏不斷發生。一個機遇巨浪淹來,有人乘浪頭扶搖直上,有人仍舊停留在波浪的穀底。隨著機遇的翻滾,人際之間,財富的多寡、身份的高低,不斷在發生變化。機遇每來一次,社會的麵貌就改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