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要就會有市場,我能做點什麼呢?”鍾文婧跑遍了京城數十家人商場的玩具專櫃,又在一些玩具專賣店做了細致調查,發現北京玩具市場正由”電子型”、“益智型”轉向“溫情型”。美國的芭比娃娃賣得很好。一個玩具批發商對她說:“如果你能研製出像芭比娃娃這樣的產品,你生產多少,我包銷多少。”
鍾文婧一口氣買了10多個芭比娃娃抱回家研究,並總結出了自己的發展思路:以關注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溝通消費者的心靈為核心理念,創造出一個個性化、溫情型的市場。
鍾文婧給未來的娃娃取了一個非常溫馨的名字——“菠菜娃娃”,象征著綠色與生命。為了有別於市場上大部分“洋娃娃”千人一麵,多是單個的個體,很少有配套的附件,她的丈夫利用自己計算機專業優勢,設計出了上千個“菠菜娃娃”圖形,他們有著不同的發型、發色和容貌,不同的鞋襪、服裝。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同時,為了讓這些玩具娃娃能像真娃娃一樣,與人們產生情感上的溝通,鍾文婧大膽創意。要求在每一個娃娃身上都必須附有出生證、手印、腳印、臀部還蓋有“接生人員”的印章。第一批娃娃生產出來了,鍾文婧並不急於找經銷商,她知道必須在銷售上拿出絕活,“菠菜娃娃”才能茁壯成長。她別出心裁地提出:把銷售玩具變成了“領養娃娃”,將“菠菜娃娃”變成消費者心目中真正有生命的嬰兒。鍾文婧設汁出一套營銷方案:她的銷售員都扮作護士,要求顧客“領養”娃娃時。必須簽署“領養證”以確立“養子與養父母”的關係。對願意留下地址的顧客承諾,定期由護士上門做家庭“護理”——提供免費的售後服務,在以後的每年的娃娃出生日,公司都會向領養“娃娃”的“父母們”或“養護人”寄上一份精美的“生日禮物”。
他們還在北京各玩具商店設立了“娃娃總醫院”,由裝扮醫生、護士的職員,將出世後的“菠菜娃娃”放在搖籃裏等待“收養”,造成一種逼真的氣氛、懷著好奇心的消費者紛紛湧進“醫院”,參觀這一奇特的“領養”儀式,這等於是為公司做廣告。
鍾文婧運用這些獨特的營銷方式,使“菠菜地裏的孩子”一上市,立即引起人們的關注,不僅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成為中年婦女們的搶手貨。
他們又為“菠菜娃娃”配上相關產品,包括娃娃用的床單、尿布、推車、背包,以及各種玩具。“領養”“菠菜娃娃”的顧客既然把“她”作為真正的嬰兒及感情的寄托,當然願為娃娃購買日常用品,這樣,公司產品的銷售品種就達數十種,銷售額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
接著,鍾文婧繼續采用“以情動人”、以“取市先取心”的銷售策略,進一步突破消費者的心理防線。地巧妙地抓住消費者都很喜歡小孩,總覺得沒有孩子的家,不算是完整的家這一心理需要,采用更高級的競爭技術,即不宣傳“菠菜娃娃”的產品質量和價格,而是在各個玩具店上寫下這樣的一句話:“恰似生命的娃娃,彌補你沒有娃娃的遺憾,”使很多對廣告習以為常的人也刮目相看,並相互轉告,有的甚至不惜遠途而來問個究竟,這些玩具店原來是門前冷清,一下子門庭若市,人們都知道“菠菜娃娃”有彌補感情空白的作用。
然後,她利用雙休日,在兒童公園舉辦一場別開生麵的集體領養“菠菜娃娃”的儀式,他向單親家庭和離異婦女,免費提供了100個,“菠菜娃娃”,特別推出”親情熱線”,在每天晚上主動打電話給顧客向“娃娃”問好。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來領養。然後“六一”兒童節前,就開始籌備“菠菜娃娃”大”領養”活動,在各個媒體上刊登廣告“菠菜娃娃領養大抽獎”,領養的人們,由公司免費贈送“娃娃護理”錄像帶、免費舉辦保健講座、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免費為“娃娃”照相,此消息一經登報,旋即千餘對情侶蜂擁而來,競相登記,“領養”娃娃,公司把當天所得的款項用於購買“娃娃”的衣服、鞋、帽,這一舉動得到廣大“家長”對公司的好感。
鍾文婧深知在經營銷售的過程中,要嚴格控製銷售量,人為地製造供不應求的緊張狀態,碰到要多“領養”的家長也不能動心。一對中年夫婦,2天上門5次,每次提出要“領養”2個“菠菜娃娃”,說是送給他們的朋友“領養”,最後,鍾文婧告訴他們庫存已罄,隻能賣給他們一個,因而,人們為了滿足心理需要。交錢也願意,常常迎來顧客滿門,在“家長”中造成轟動效應,訂單也雪片飛來。
“菠菜娃娃”火爆京城,引起了國際玩具界的高度重視,俄羅斯、日本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商人紛紛前來洽談合作事宜,“菠菜娃娃”走出了國門。
人性化的東西一旦移植到以冷酷著稱的商業上,產業的威力不亞於投下一顆原子彈,這就是溫情帶來機遇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