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一位好官(2 / 2)

道臣們真是心急如焚,但是他們的心再急了,也得等朝堂先穩定下來再來。

朝堂因為奪宮、紅丸二案變得震蕩不止,皇長孫又帶來了自己的一班班底上跳下竄,而他班底中最出名的就是兩個人,一個叫魏進忠,另一個是叫客氏。

雖然皇長孫已然登基成為天下共主,但是他仍然很多時候卻完全依賴著魏進忠與客氏這批潛邸舊人,諸黨自然可以毫無顧忌地相互攻擊,不斷震蕩的朝堂讓幾位道臣都覺得不知如何是好,更不要說是下麵的地方官員。

道臣們隻能繼續保持暫時觀望的態度,還好新皇已經登基,而且議定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改稱泰昌元年,明年改元天啟,人心稍定。

但是沒等到他們等到朝局穩定的一刻,泰昌元年十月,柳鵬親自下令再次調整巡防隊建製。

雖然巡防隊的編製仍然在維持一千五百人的規模,但是誰都知道過去巡防隊也是一千五百人的編製,但龍口的軍事力量到現在卻至少擴編了五成。

第一次擴編是把莊調之的築路隊從巡防隊分離出來,歸入營建總管厲明海的名下,但是大家心裏都有數,築路隊仍然是龍口軍事力量的一部分。

接著第二次擴編又在廣鹿島擴編,卻把水上巡防隊獨立出去,巡防隊表麵仍然維持著一千五百人的規模,而現在這一次柳鵬又是故伎重施,把各個警備中隊獨立出去,利用警備中隊獨立以後多出的編製擴編了好幾個大隊級單位。

現在從青州到萊州,都有巡防隊的大隊級單位,雖然都是簡編大隊,但仍然給了各地州縣官員十足的信心,讓他們敢跟道臣與省裏對著幹。

道臣認為柳鵬這是在趁火打劫,隻有柳鵬身邊的少數人才知道,柳鵬是得到了一個十萬火急的消息才在第一時間下達了這道調整建製的命令。

這個十萬火急的消息就是朝廷罷遼東經略熊廷弼,以袁應泰繼任。

熊廷弼在遼東經略固然有很多大手筆,但是金山銀山花出去,卻也隻能勉強維持住遼東戰線不至於崩潰,他又是剛愎自用喜歡到處樹敵的性子,所以他的敵人不僅在戰場上,也在朝堂之上。

五月後金克地花嶺,六月攻王大人屯,七月熊廷弼又有沈北蒲河之失,折兵七百人,給事中姚宗文借機疏陳遼土日蹙,禦史馮三元劾熊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謂不罷熊廷弼遼必不保,禦史張修德複劾其破壞遼陽。

熊廷弼是剛烈性子,直接就說“遼已轉危為安,臣且之生致死”,甚至直接繳還尚方劍,力求罷斥。

結果等到朝議允熊廷弼去以袁應泰代,廷弼反而又上疏求勘:“遼師覆沒,臣始驅羸卒數千,踉蹌出關,至杏山,而鐵嶺又失。廷臣鹹謂遼必亡,而今且地方安堵,舉朝帖席。此非不操練、不部署者所能致也。若謂擁兵十萬,不能斬將擒王,誠臣之罪。然求此於今日,亦豈易言。令箭催而張帥殞命,馬上催而三路喪師,臣何敢複蹈前軌?”

但是熊廷弼這話雖然是發自內心字字血淚,卻明顯違背大明朝的政治規矩,於是兵科給事中朱童蒙受命赴遼勘查。

而朱童蒙很快就作出了完美的結論:“臣入遼時,士民垂泣而道,謂數十萬生靈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輕議?獨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敵攻沈陽,策馬趨救,何其壯也?及見官兵駑弱,遽爾乞骸以歸,將置君恩何地?廷弼功在存遼,微勞雖有可紀;罪在負君,大義實無所逃。”

所謂晚明眾正盈朝,朱童蒙可謂是一個典型,他作為齊黨中人痛打了楚黨熊廷弼這隻落水狗,偏偏“功在存遼,微勞雖有可紀;罪在負君,大義實無所逃”這話說得太漂亮,太正確了。

“功在存遼”隻是微不足道的功勞,但是“罪在負君”所以“大義實無可逃”,讓人挑不出任何毛病來。

隻是鍾羽正卻不這麼看,他很有興致地說道:“柳少這回把警防各隊盡歸於海右會名下,整軍備戰,是不是對袁經略沒有信心?”

聽到鍾羽正這麼說,柳鵬卻是長歎了一聲:“袁經略是好官,萬曆四十三、四年若無袁經略兵備淮徐,不知道山東會多死多少生民……真是位好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