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應對尷尬的場合(2)(1 / 2)

(2)如法炮製言辭法打擦邊球的技巧就是給對方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好像打乒乓球時打出的擦邊球,似乎球出台了。麵對咄咄逼人的追問,你就還一個擦邊球式的回答,看起來與對方的問題不相幹,幾乎沒有回答他的追問,但又確實與此有關,使對方不能對你進行無理的指責。

鄉間,一無賴站在十字路口攔住一位過路的姑娘:“你說,我是要往東去,還是要往西去?

猜中了就放你走。”

對此,姑娘怎麼答都不會對。

這時,姑娘掏出手絹揉成一團:“女士優先。請讓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好嗎?”

無賴有恃無恐,便答應了。姑娘便說:“你猜猜,我這手絹是要丟向東邊,還是丟向西邊?

無賴當然同樣不能回答,隻好讓姑娘走了。

生活中,在某些場合,有些人為了讓你當眾出醜而嘲笑、譏諷你,也有些人是無意的但卻讓你下不來台,對待這些人,無論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你大可不必與他斤斤計較,如法炮製、照貓畫虎不但能變守勢為攻勢,還能給對手以有力的一擊。

(3)轉移話題言辭法當對方的問題很難回答、問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錯時,那就不要回答,把問題再還給對方,從哪個地方踢來的球,再踢回到哪兒,將對方一軍。

一位英國電視台記者采訪梁曉聲,說:“沒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你看來究竟是好還是壞?”

此問之刁,分明是誆人上當。梁曉聲靈機一動,立即發問:“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還是壞?”

他巧妙的回答,把球又踢給了對方。英國記者一怔,無言以對。

在社交場合,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讓人左右為難的境況,就如上麵提到的這個故事,如果梁曉聲按照那位英國記者設計的思路去想問題,回答問題,無論他回答什麼都會落入英國人設計的圈套。此時,就需要人們有非凡的反應能力,最好能夠借助周圍的環境,迅速轉移話題,來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尷尬。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用對手的辦法製服對手,這種謀略的運用,往往會使對手無話可說,有苦難言,從而使你自己迅速由被動轉為主動,取得鬥爭的勝利。

(4)順人之勢言辭法蕭伯納的劇本《武器與人》首次公演,觀眾紛紛要求蕭伯納上台接受他們的祝賀。

當蕭伯納剛剛走上前台,突然一個人向他大聲喊道:“滾回去,誰要看你的劇作,糟透了,收回去吧!”

觀眾都安靜下來,屏息看著蕭伯納,隻見蕭伯納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滿麵春風地向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禮地說:“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但遺憾的是,”他指了指劇場的其他觀眾,又說道:“我們兩個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處呢?我們能禁止這劇本演出嗎?

觀眾席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笑聲,那個故意尋釁的人灰溜溜地走掉了。

碰到這種尷尬場麵,因為大多數人站在你的一邊,所以對極個別的挑釁絲毫用不著據理力爭,因為那正是這部分人希望的,你可以表麵上順應著說,內裏卻譏諷他,他不能引你發怒,達不到目的,也就隻好作罷。

4.麵對別人“揭短”時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短處”,難免被一些心懷惡意的知情人揭出來。這時,你要采取一定的言辭,來應付這種惡意為難的時刻。

首先,你要做到安之若素,不要羞怯萬分,也不要狼狽不堪。要保持泰然自若的風度,暫時把別人“揭短”的事擱在一邊,用言談舉止表示對對方“揭短”行徑的輕蔑態度。比如,與別人說笑,或以冷漠的舉止和眼光表示自己的厭惡。

其次,你千萬不要以牙還牙。有人被別人揭短後,就馬上還以顏色,如法炮製地揭起對方的短來,結果變成了互相揭短,以致丟人現眼,還給旁人留下了心胸狹窄的印象。

尤其是在職場上,你與別人互相揭短,不論是誰的錯,就算你有理,也不會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因為揭短這種行為本身就比較低劣,稍有風度的人都不會做這種事。

最後,你要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盡量不要懷疑他人別有用心。因為在職場上,有時候你所感覺的惡意冒犯,也許是對方脫口而出或即興聯想的玩笑,沒想到會碰巧擊中你的痛處。

即使對方真的是居心叵測,你用君子的待人之道對待他,他也就沒有發揮的餘地了。

總之,別人對你揭短時,你千萬不要大發雷霆、反言相譏。你可以一笑置之,這樣那些惡意揭短的人也就沒有了借題發揮的機會。

5.在被別人羞辱時

被別人羞辱是一件令人惱火的事情,它意味著尊嚴受到侵犯,感情受到損傷。雖然羞辱你的人來勢洶洶,張牙舞爪,咄咄逼人,但在這場維護尊嚴的鬥爭中,隻要你懂得如何把握應對的分寸,你就能化被動為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