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與人辯論的場合(1)(1 / 2)

真理越辯越明。辯論雙方的口才的較量,實質上是智慧的較量,心理素質的較量,更是語言表達藝術的較量。

要想辯得精彩,論得有理,說服對方,必須掌握論辯中不同場合的論辯技巧,靈活運用說話的各種藝術。辯論主要依靠的手段是語言,是說話的藝術,無論你有多嚴密的邏輯,多有力的證據,多精巧的構思,卻嘴上說不好,表達不出來,也隻有認輸的份兒。

論辯是在雙方的爭論和辯駁中進行的,不可能像演說那樣自由暢快。因此,作為辯論者,就必須運用好論辯的不同情勢的說話技巧,控製好自我,力求爭取主動,搶得先機,並在辯論過程中發現和抓住對方的破綻和要害,進行反擊,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窮追猛打,不給對方以喘息的機會,直到最終勝利。

1.在麵對對方詭辯時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往往會構設詭辯來向對方發難,陷對方於被動尷尬的境地。詭辯在辯論中固然厲害,但詭辯自身存在著語言模糊、內容矛盾、邏輯錯誤等方麵的局限性,因此反駁詭辯可從以下三個方麵打開突破口。

(1)邏輯方麵詭辯的邏輯如果是錯誤的,不妨順著這個錯誤的邏輯,將錯就錯,就地取材,重新構設一個詭辯進行反駁。請看下麵的例子:

某校禁止學生在教室裏穿拖鞋。一天下午,某班的“搗蛋鬼”男生梁勇又穿著一雙拖鞋啪嗒啪嗒地進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師發現後讓他從座位上站起來。

“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為什麼還穿?”王老師問。

“對不起,我沒穿拖鞋。”男生大聲回答。

“什麼,你腳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師提高了嗓音。

“不是,是涼鞋。”男生語氣堅定,還有意低下頭望著自己腳上的鞋子。

全班同學的目光都移到了那位男生的鞋子上。這雙鞋子原來是一雙普通塑料涼鞋,不過現在鞋後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與拖鞋沒有兩樣。

“鞋後跟全剪掉了,怎麼是涼鞋?”王老師惱火地問。

“當然是涼鞋!這就像一個人的腿斷了,他還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頭,大聲反駁。

班上絕大多數同學都為王老師捏了一把汗,擔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師先是一愣,但很快鎮定下來。他盯著梁勇,不緊不慢地說:“你的話好像很中聽,不過,你的辯解是錯誤的。涼鞋之所以是涼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於涼鞋有鞋後跟,這就像一個人,如果他連最重要的頭部都沒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男生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低下了頭。

在這裏,男生的詭辯在邏輯上明顯是錯誤的,因為人斷了腿固然是人,但無法據此推出涼鞋斷了鞋後跟還是涼鞋。王老師思維敏捷地洞察到這個錯誤的邏輯,立即把思路從人的腿部移到人的頭部,構設了一個同樣邏輯形式的詭辯:既然人的頭斷了就再不是人,那涼鞋斷了鞋後跟也就不再是涼鞋了。由於王老師這個詭辯後發製人,以謬製謬,所以這名男生不得不低頭認錯。

(2)語言方麵詭辯的語言如果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時,可通過對其語言進行判斷、分析,解釋批駁他的荒謬觀點和不實之詞,闡明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請看老張和老劉的辯論:

老張問:“在金錢和道德之間,你選哪一個?”

老劉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選道德。難道你選金錢?”

老張詭秘地說:“我是選擇金錢,因為我缺少金錢。你選擇道德,那是因為你缺少道德。”

老劉聽了老張的不友好言語,立即反駁說:“你的話隻講對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還缺少一分,所以我選道德;萬貫的家財,你已有九千貫,但你還缺少一千貫,所以你選金錢。因此,準確地說,我選道德是我崇尚道德,你選金錢是你貪圖金錢。”

從上例不難看出:老劉重義,老張重利。然而,老張為了給老劉臉上抹黑,構設了一個以模糊語言為核心的詭辯以嘲諷老劉。這個詭辯的關鍵詞語“缺少”在特定語境中是很模糊的,即包含了“缺得很多、缺得不多、缺一點點”等方麵的意思。老劉的反駁針對“缺少”這一模糊的詞語,用形象的語言清晰地把它量化出來,否定了自己“缺德”、老張“缺錢”的荒謬論斷,最後用“崇尚”來褒揚自己對道德的追求,用“貪圖”來貶斥對方對金錢的貪得無厭。

(3)內容方麵詭辯的內容如果是矛盾的,可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後再點出問題的實質。請看下麵的例子:

某鄉有幾個地痞,經常偷雞摸狗,欺壓鄉鄰,但派出所對這些人一直采取縱容態度,致使他們的氣焰日益囂張。鄉黨委書記找來派出所所長,兩人有如下一段對話:

書記:“那幾個地痞胡作非為,你這個所長知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