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與人辯論的場合(2)(1 / 2)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占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麵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麵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使對方提出關於“孫大聖”的引證成為抱薪救火、引火燒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論辯理論中屬於強攻,它要求辯手勇於接招,勇於反擊,因而它也是一種難度較大、對抗性很高、說服力極強的論辯技巧。誠然,實際臨場上雄辯滔滔,風雲變幻,不是隨時都有“孫行者”“孫悟空”這樣現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說,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辯手對對方當時的觀點和己方立場進行精辟的歸納或演繹。

比如,在關於《治愚比治貧更重要》的論辯中,正方有這樣一段陳詞:

“……對方辯友以迫切性來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訴您,我現在肚子餓得很,十萬火急地需要食物來充饑,但我還是要辯下去,因為我意識到論辯比充饑更重要。”話音一落,掌聲四起。

這時反方從容辯道:“對方辯友,我認為’有飯不吃‘和’無飯可吃‘是兩碼事……”反方的答辯激起了更熱烈的掌聲。

正方以“有飯不吃”來論證貧困不足以畏懼和治愚的相對重要性,反方立即從己方觀點中歸納出“無飯可吃”的旨要,鮮明地比較出了兩者本質上的天差地別,有效地扼製了對方偷換概念的傾向。

3.麵對對方故意刁難時

在論辯中,對方故意刁難時,要善於抓住一切機會,或接過對方的話頭,或借助論辯環境中的各種事物、場景加以聯想,找到它們與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抓住一點盡情發揮,引出對方未曾預料到的新的思路,從而達到征服對方的目的。這就是借題發揮的論辯技巧。

抗美援朝時,一位外國記者采訪周總理,周總理剛批閱完文件,順手把鋼筆放在桌上。外國記者看見桌子上放的是一枝美國生產的“派克”鋼筆,便故意刁難地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生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接過話頭朗聲笑著答道:“提起這支筆,那可說來話長,這不是支普通的筆,是一位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為禮物送給我的。我無功不能受祿,就想謝絕,哪知朋友說,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便收下了這支美國生產的鋼筆。”

那記者聽完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周總理針對外國記者企圖諷刺、譏笑中國落後的意圖,巧借話題,說了這番風趣而又有分量的話。周總理用“戰利品”、“作個紀念”和“覺得有意義”等詞句暗示,這支筆正是正義力量強大的結果。

接過對方的話題發揮論辯口才,關鍵要抓住借來的話題與自己說的下文之間的內在聯係,以一個詞語或一句話去關聯兩種原來毫不相關的事物,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並對對手所提的話題進行易位,以借題發揮的方法,使自己擺脫受擊處境。

一位名叫丘浚的文人遊杭州時,特地到靈隱寺拜訪一個和尚。殊不知,那和尚生性勢利,見他是一個窮書生,態度十分冷淡。剛好此時有位大將軍的兒子來訪,和尚立即換了一副笑臉,拱手行禮,待為上賓。對比之下,丘浚十分氣憤,等那位公子一走,便質問說:“你為何對我這樣不客氣,對他又那樣客氣呢?”和尚雙手合十,狡辯道:“誤會,誤會,佛經曰:’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我表麵上對他客氣,其實是對他不客氣;而我表麵上對你不客氣,內心就是對你客氣呀!”丘浚聽了,二話不說,舉手朝和尚臉上打去,一邊打一邊說:“如此說來,我打你就是敬你,不打你就是不敬你。”直打得和尚臉紅耳赤,卻又不能辯解。

最後,他表示不敢再拿佛經上的言論來為自己狡辯了。丘浚這才住手。

丘浚這樣做,是將和尚說的論據返還給他,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借題論辯運用、掌握得好的人,可以借對方的話題來封住對方的嘴巴。

明朝紹興府的小公子有一天搶了一個小孩的毽子,把人家惹哭了,剛好徐文長路過,就把毽子從小公子手裏奪過來,歸還給那個小孩。誰知小公子由於平時嬌寵慣了,哪受過這樣的氣,他一下子大哭大鬧起來,還說徐文長欺負他。於是,家丁就把徐文長押上堂去麵見知府。

知府厲聲喝道:“你欺侮我的孩子,就是目無本知府,你可知罪?”徐文長冷笑道:“據我看,您大人才是不知罪呢!”知府大喝道:“我何來有罪?”徐文長說:“你家小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諒必知道這毽子上有羽毛,下有銅錢,銅錢上印的是嘉靖皇帝年號。小公子如今竟然手提毫毛,腳踢萬歲,豈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肖,父之過。‘大人又該當何罪?”徐文長這一招果然厲害,他針對知府借題發揮的作法,借來了更大的題--腳踢萬歲,來整治知府,使知府無論如何也吃不消如此“大罪”了,不得不趕忙賠笑道:“好吧好吧,大家誰也不要為難誰吧!”徐文長這才罷休。臨走的時候,知府還客氣地親自把他送出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