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為人處世要注意收斂(1 / 1)

嫉賢妒才,幾乎是人的本性;願意別人比自己強的人並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會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難,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嗎。

曹植鋒芒畢露,終招禍殃,他的文章名滿天下,卻給他帶來了災禍,這難道是他的初衷嗎?他隻是不知道收斂罷了。

唐人孔穎達,字仲達,8歲上學,每天背誦一千多字。長大後,很會寫文章,也通曉天文曆法。隋朝大業初年,舉明高第,授博士。隋煬帝曾召天下儒官,集合在洛陽,令朝中士與他們討論儒學。穎達年紀最少,道理說得最出色。那些年紀大聲望高的儒者認為穎達超過了他們,是他們的恥辱,便暗中刺殺他。穎達躲在楊誌盛家裏才逃過這場災難。到唐太宗即位,穎達多次上諫忠言,因此得到了國子司業的職位,又拜酒之職。太宗來到太學視察,命穎達講經。太宗認為他講得好,下詔表彰他。但後來他便辭官回家了。

隋代薛道衡,6歲就成了孤兒,特別好學。13歲時能講《左氏春秋傳》。隋高祖時,作內史侍郎。隋煬帝時任潘州刺史。大業5年被召還京,上《高祖頌》。隋煬帝看了不高興地說:“這隻是文辭漂亮。”拜司隸大夫。隋煬帝自認文才高而傲視天下之士,不想讓他們超過自己。於是煬帝便下令將道衡絞死了。天下人都認為道衡死得冤枉。但他不也是太鋒芒畢露而遭禍的嗎?

春秋戰國之際,衛國有一個大臣叫彌子瑕,很得衛靈公的寵愛。所以他從不把清規戒律放在眼裏。衛國規定,私自偷乘國君專車的人要刖腳。一天夜裏,彌子瑕突然得到稟報,說他母親得了急病,一著急,就駕上衛靈公的座車疾馳回家了。又有一次,他與衛靈公遊禦花園,走過一片桃林的時候,見到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子,就摘了一個嚐鮮,咬了幾口後,說桃子好吃,就把剩下的桃子給衛靈公吃。朝廷中有人認為他置君臣體統於不顧,但衛靈公卻說,彌子瑕是個忠臣,連一個桃子好吃這樣的小事也首先想到君王:不久,彌子瑕終於在眾人惻目的情況下失勢。被衛靈公罵做不誠不敬的叛臣。

在處世場中,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收斂與謹慎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傲氣,流言便會滿天飛,若稍有不慎,必將惹下大禍。在名利場中,要防止盛極而衰的奇災大禍,必須牢記“持盈履滿,君子競競”的教誡。“欹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語。欹器是古人裝水的一種巧器,呈漏鬥狀,水裝了一半它很穩當,但裝滿了,它就會傾倒。撲滿是盛錢的陶罐,它隻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為取其錢而被打破的命運。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居官要時時自惕!時時處處謹慎,切勿不留餘地,越是處在權勢之中,享富貴之極,越是要不顯赫赫奕奕的氣派,而應收斂鋒芒,以保退路。在官場熱鬧處要能以一雙冷眼相視,避免無形中的殺機。

對此,曾國藩就最為精明,所以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成為中國近代少有的“內聖外王”的典範。他反複囑咐兒子曾紀澤要謹慎行事,甚至於大門外不可掛相府、侯府這樣炫耀的匾額。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屍位素餐,或者請求致仕,主要就是收斂鋒芒,以免成為眾矢之的啊!所以古人說:“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莫甚於飾才。露者,不藏其所有也。飾者,虛剽其所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