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忍讓是智慧的體現(1 / 1)

忍讓不僅是人生的美德,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尚書》中說:“必須有忍,才能成事。”陶覺說:“大凡是英雄豪傑,必然有很大的氣度。張良圯上進履,韓信市中鑽胯,都是一個忍字,不是平常的人能做到的。”

明朝蘇州城裏有位尤老翁,開了間典當鋪。一年年關前夕,尤翁在裏間盤賬,忽然聽見外麵櫃台處有爭吵聲,就趕忙走了出來。原來,是一個附近的窮鄰居趙老頭正在與夥計爭吵。尤翁一向謹守“和氣生財”的信條,先將夥計訓斥一通,然後再好言向趙老頭賠不是。

可是趙老頭板著的麵孔不見一絲和緩之聲,靠在一邊櫃台上一句話也不說。挨了罵的夥計悄聲對老板訴苦:“老爺,這個趙老頭蠻不講理。他前些日子當了衣服,現在,他說過年要穿,一定要取回去,可是他又不還當衣服的錢。我剛一解釋,他就破口大罵,這事不能怪我呀。”

尤老翁點點頭,打發這個夥計去照料別的生意,自己過去請趙老頭到桌邊坐下,語氣懇切地對他說:“老人家,我知道你的來意,過年了,總想有身兒體麵點兒的衣服穿。這是小事一樁,大家是抬頭不見低頭見的熟人,什麼事都好商量,何必與夥計一般見識呢?你老就消消氣吧。”

尤翁不等趙老頭開口辯解,馬上吩咐另一個夥計查一下賬,從趙老頭典當的衣物中找四五件冬衣來。尤翁指著這幾件衣服說:“這件棉袍是你冬天裏不可缺少的衣服,這件罩袍你拜年時用得著,這三件棉衣孩子們也是要穿的。這些你先拿回去吧,其餘的衣物不是急用的,可以先放在這裏。”趙老頭似乎一點兒也不領情,拿起衣服,連個招呼都不打,就急匆匆地走了。尤翁並不在意,仍然含笑拱手將趙老頭送出大門。

沒想到,當天夜裏趙老頭竟然死在另一位開店的街坊家中。趙老頭的親屬乘機控告那位街坊逼死了趙老頭,與他打了好幾年官司。最後,那位街坊被拖得精疲力盡,花了一大筆銀子才將此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事情真相很快透露了出來,原來趙老頭因為負債累累,家產典當一空後走投無路,就預先服了毒,來到尤翁的當鋪吵鬧尋事,想以死來為親屬敲詐點兒錢財。沒想到尤翁一味忍讓,他隻好趕快撤走,在毒性發作之前又選擇了另外一家。

事後,有人問尤翁憑什麼料到趙老頭會有以死來做訛的這一手,從而忍耐讓步,避開了這一災禍。

尤翁說:“我並沒想到趙老頭會走到這條絕路上去。我隻是根據常理推測,若是有人無理取鬧,那他必然會有所倚仗。如果我們在小事情上不忍讓,那麼很可能就會變成大的災禍。”

可見,忍讓是換來平安的法寶,是免去災禍的良方。忍讓絕不是膽怯、懦弱,而是具有豐富積澱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