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善忍才能贏得天下(1 / 2)

人非聖賢,誰都無法拋開七情六欲,離不開柴米油鹽,即使遁入空門,“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還要“出家人以寬大為懷,善哉!善哉!”不離口,也有是非曲直,能分青紅皂白。所以,要成就大業,就得分清輕重緩急,大小遠近,該舍的就得忍痛割愛,該忍的就得從長計議,從而實現理想宏願,成就大事,創建大業。

在中國曆史上,劉邦和項羽在稱雄爭霸、建功立業時,其實就是在“忍小取大,舍近求遠”上見出高下、決出雌雄的。這是一種“忍”功的較量。誰能夠“忍小取大,舍近求遠”,誰就得天下,稱雄於世;誰若剛愎自用,小肚雞腸,誰就失去天下,一敗塗地。

宋代著名大文學家蘇東坡在評論楚漢之爭時就曾說:漢高祖劉邦所以能勝,楚霸王項羽所以失敗,關鍵在於能忍不能忍。項羽能伸不能屈,白白浪費自己百戰百勝的勇猛;劉項之爭,從多方麵說明了這一點。劉邦所以成大業,是因為他懂得忍下人之言,忍個人享樂,忍一時失敗,忍個人意氣;而項羽氣大,什麼都難忍難容,不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大業未成身先亡,可悲可歎!

楚漢戰爭之前,高陽人酈食其拜見劉邦,獻計獻策,一進門看見劉邦坐在床邊洗腳,便不高興地說:“假如您要消滅無道暴君,就不應該坐著接見長者。”劉邦聽了斥責後,不但沒有勃然大怒,而是趕忙起身,整裝致歉,請酈食其坐上座,虛心求教,並按酈食其的意見去攻打陳留,將秦積聚的糧食弄到手。劉邦圍困宛城時,被困在城裏的陳恢溜出來見劉邦,告訴他圍城與攻城都不如對城內的官吏勸降封官,這樣化敵為友,就可以放心西進,先入鹹陽為王。劉邦采納了他的意見,使宛城不攻自破。

與劉邦容忍的態度相反,項羽則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個有識之士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以成霸業,項羽不聽。那人出來發牢騷:“人們說楚人是沐猴而冠”!結果項羽知道了,大怒,立即將那人殺掉。楚軍進攻鹹陽時到了新安,隻因投降的秦軍有些議論,項羽就起殺心,一夜間把20多萬秦兵全部活埋,從此其殘暴名聞天下。他怨恨田榮,因此不封他,而立齊相田都為王,致使田榮反叛。他甚至連身邊最忠實的範增也懷疑不用,結果錯過了鴻門宴殺劉邦的機會,最後氣走範增,成了孤家寡人。

劉邦也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據《史記》記載,劉邦在沛縣鄉裏做亭長時,好酒好色。當劉邦軍進了鹹陽,將士們紛紛爭著搶著去找皇宮倉庫,往自己的腰包裏揣金銀財寶時,劉邦自己也曾被阿房宮的富麗堂皇和美貌如天仙的宮女弄得眼花繚亂,有些邁不動步了。但在部下樊噲“沛公要打天下還要當富翁”的提醒下,立時醒悟,忍住了貪圖享樂的念頭,吩咐將士封了倉庫和宮殿,帶著將士仍舊回到灞上的軍營裏。並約法三章,對百姓秋毫無犯,這就使他贏得了民心,得到了民眾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