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呂坤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說過:“忍、激二字是福禍關。”所謂忍是忍耐,激是激動。二者不同之處在於能不能克製,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禍。所以要認真把好這一關。清人傅山也說過:憤怒正到沸騰時,就很難克製住,非“天下大智大勇者”不能做到。的確,人都有七情六欲,難免因情緒激動而憤怒,但是,人們還是要盡量地控製這種情緒,做一個低調處世的大智大勇者,因為有句話叫“小不忍則亂大謀”,隻有在處理事情時,懂得克製和忍耐,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忍耐是大智者所為,它是一種生存智慧。在中國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麵臨危險時,都能冷靜地麵對,適時地忍耐、退步,化解險情,求得生存,然後再伺機而動,取得勝利。
唐代宰相婁師德的弟弟要去代州都督府上任,臨行前,婁師德對弟弟說:“我沒多少才能,現位居宰相,如今你又得州官,得的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嫉恨。該如何對待?”他弟弟回答說:“今後如果有人往我臉上啐唾沫,我也不說什麼,自己擦了就是。”婁師德說:“這正是我擔心你的。那人啐你,是因為憤怒,你把它擦掉了,這就是抵擋那人怒氣的發泄。唾沫不擦自己也會幹的,倒不如笑而接受為好。”
婁師德兄弟的這番談論,有打比方、開玩笑的成分,其中意思就是要忍耐,要退讓,不要去和對方“針尖對麥芒”。不然,就會更加激怒對方,使矛盾尖銳化,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漢初名臣張良,年輕時外出求學,有一次在去求學的路上,經曆了一件非常難忘的事:他在下邳橋上遇到一個穿著粗布衣服的老人,這位老人半閉著眼睛坐在橋上,見張良過來,他拿起一隻鞋子扔到橋下,衝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不快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後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
於是約張良再見麵。這個老人在幾日後的見麵中給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後來,張良從這本書上學到了豐富的知識,最終促使他成為了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遇辱能忍的自我克製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孺子可教也”,今後才能擔當大任,處理好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和艱難的局麵,才能遇事冷靜,知道禍福所在,不意氣用事。我們在平時也要注意這種修養,忍住性情,能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