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隱忍不爭堪稱大丈夫(1 / 1)

有關“士可殺不可辱”、“寧可站著生,不可跪著死”之類的關於受辱之言詞可真不少。是的,人應該活得有誌氣,活著就不該受人侮辱。但是,如果你身上擔負著重任時,對辱就不可大義凜然了。你應該以大任為重。這一點,漢高祖劉邦做得非常不錯。

劉邦一生最危險的時候,恐怕就是在鴻門宴上。

以後,當他在彭城被楚軍狂追猛攆的時候,雖多次因情況緊急將一對兒女推下車,但楚軍到底離他有些距離而未能追趕上他;當他被楚軍包圍在滎陽城中猛攻勁擊的時候,雖形勢危機萬分,但畢竟他還是在漢軍陣營之中;當他在平城被匈奴人包圍七天七夜的時候,雖險些餓死,但畢竟身邊有十幾萬大軍保衛著他。

但是,在鴻門宴上,他身邊僅有張良一個人,加上後來闖入大帳為他叫冤的樊噲,也不過兩個人而已,外麵雖還有百餘騎,但項羽卻有四十萬大軍,而且對方已經心懷殺意。此時,他的小命完全掌握在項羽手上。殺掉劉邦,如果項羽願意的話,他自己就能對付劉邦這幾個人,而無需任何人幫助。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隻有卑躬屈膝,隱忍不爭,並充分利用對方的矛盾來解救自己了,稍有不慎,後果顯而易見。此時,任何大丈夫的豪言壯語、英雄舉止都無疑會給他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鴻門宴是劉邦經曆的最為危險的事情。後世也沒有幾個人能經曆這種場麵。從這個角度上說,劉邦還應該很自豪呢!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沒有必要再重述一番,關鍵是看劉邦如何避免災難的發生?

在此事的前前後後,劉邦都做了哪些“大丈夫能伸能屈”的事情呢?

首先,在赴宴的前一天晚上,他死乞白賴地拉著項羽的叔父項伯認作兒女親家,並求他在項羽麵前替自己美言美言。效果還是不錯的。項伯回去後先把項羽的工作做通了,項羽答應第二天劉邦來時會善待他。如果沒有這道“工序”,劉邦第二天肯定凶多吉少。

其次,第二天見麵後,趕緊先說好聽的。劉邦一見到項羽就說:“我和將軍合力攻秦,將軍戰於河北,我戰於河南。但我沒想到能先人關中,並與將軍在這裏見麵。請將軍不要聽小人的中傷與挑撥。”其實這段話裏沒有一句是真的。

當初,劉邦從今江蘇向西進發,直奔今天的陝西,沿途雖遇到一些麻煩,但不過是秦軍的地方部隊和少量的精銳。而項羽先往北走,去今河北救趙國,又在那裏與秦軍20萬精銳糾纏日久,經過多次大戰,最後將秦軍全部殲滅後,兜了一個大圈子,才進入關中。僅從路程上說,項羽也不會比劉邦早進關中,劉邦竟說自己沒有想到。

劉邦說小人挑撥他與項羽的關係,但事實是有人給劉邦出主意,讓他派兵守住函穀關,不要讓諸侯進關,在關中稱王,他聽信了。結果,不僅函穀關被項羽一仗就攻破了,而且還將項羽惹得大怒,這才使他陷於鴻門宴的險境之中。

不過,劉邦這幾句話雖然不實,但是“卑躬”味兒十足,讓項羽聽了十分舒服。而且,此時劉邦已經50歲上下了,項羽才26歲,能當劉邦的兒子。劉邦如此卑躬屈膝,怎能不讓項羽動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們更應該以他們為楷模。如果你是領導者,在工作時遭到侮辱,就應當以工作為重;受辱便進行打擊報複,那不是大丈夫所為。須知,隱忍不爭也是大丈夫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