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忍耐不是吃悶虧、不是無能,而是麵對譏諷毀謗能用坦然的心來釋懷。在忍耐的世界裏,沒有嗔恨,沒有嫉妒,隻有和平與包容。忍耐是做人處世的至上法寶,做人要能有忍耐承載的修養,才有力量應世。
1.忍耐是成功者的必經之路
林肯23歲步入政界,屢遭慘敗,麵對冷嘲熱諷、流言蜚語,乃至明槍暗箭,他一忍再忍,終於在51歲那年當上美國總統。斯凱勒博士將他的忍耐歸納為“失敗十論”。林肯的每一次忍耐,表麵上看似乎都是一次暫時的“失利”,一次被命運的“遺棄”,但絕不是妥協和明哲保身,而是審時度勢,調整目標。因而,林肯的每一次忍耐總是為大步的跨越做好了必要的準備。經過28年無數次的失敗,林肯終於成為一代總統,他曾經給自己的忍耐作過一個幽默的注解:“寧可給一條狗讓路,也不和它爭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它殺掉,也無濟於事。”
2.忍功造就成功
《臥虎藏龍》讓華裔導演李安名噪一時。有人認為他的成功全靠運氣。其實,李安能有今天的成功,與他的堅韌密不可分。
1978年8月,藝專畢業後,李安申請到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戲劇。1983年順利拿到碩士文憑後,李安花了一年的時間製作自己的畢業作品。作品出來時,除得到了當年最佳作品獎的榮譽外,也吸引了經紀人公司的注意,有一家經紀人公司不僅與他簽約,還表示要將李安推薦到好萊塢。
進入好萊塢電影城發展,幾乎是每個年輕人的夢想,李安也不例外。與經紀人公司簽約後,李安原以為離夢想已經不遠了,但事情並不如想像中美好。原來所謂的經紀人,並不是幫他介紹工作,是要他有了作品後,再代表他把這部作品推銷出去。然而沒有劇本,哪來的電影作品?於是畢業後的李安,轉而專心埋首於劇本創作。
牆上的日曆就像李安筆下的稿紙一樣,撕了一張又一張,整整6年的時間,他都待在家裏寫劇本,等機會。
要進好萊塢,談何容易!於是,李安選擇從台灣出發,果然,電影《推手》一推出,立即受到來自各界的矚目與好評,讓李安六年的蟄伏有了肯定。他說:“6年不是一段短時間,如果沒有相當的耐心,可能早已消沉了。”
6年之中,李安最大的體會就是,身處逆境中千萬不要焦躁不安、驚慌失措及盲目掙紮。“我慶幸自己忍耐的功夫,才使我有今日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