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進步的方法很多,“每天做點困難的事”就是“逼”自己進步的辦法之一。美國學者愛默生說:“永遠做你害怕的事!”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美國哲學家詹姆斯也說:“你應該每一兩天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這兩句話講的都是同一個永恒不滅的真理,它是人生進步的基礎和上升的階梯。的確,誰不想安安穩穩地走完人生之路,誰願意累死累活地跟自己過不去呢?可是,如果不這樣,我們就不可能進步。
如果你是一位營銷人員,但是,當眾演講又是你最發怵的事情,那你就每天“逼”自己對著鏡子練習講話;如果你是一位公關人員,但是,你恰巧又是一個內向的人,那你就每天“逼”自己主動與業務夥伴聯係,或是打電話,或是發E-mail,或是相約見麵;如果你從中學時就討厭學外語,可是你又想獲得碩士學位,那就不得不硬著頭皮,每天“逼”自己練習聽力、複習語法,再一口氣做完一套模擬試題……
成功者在種種複雜而惡劣的環境裏,仍然能一如既往地保持不斷向前超越的觀念。隻有如此,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成功,在於不斷超越。超越是一種突破,一種解放,一種升華,正是這種超越,人類才能從蒙昧無知的洪荒遠古走向文明昌盛的今天。隻有勇於超越,不停地調整人生的目標,我們才能從一個高峰躍向另一個高峰,在生命的峰巔之上,領略壯美的風光。
一位音樂係的學生,其指導教授是個極其有名的音樂大師。授課的第一天,教授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的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成熟,回去好好練習!”在下課時,教授如此叮囑。
學生練習了一個星期,沒想到第二周上課時,教授又給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學生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感到越來越不安、沮喪和氣餒。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教授沒開口,他抽出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了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他彈奏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出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後,學生怔怔地望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水平……”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人的一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隻有超越自我,才能懂得怎樣去衡量別人的價值;隻有超越自我,才明白如何接納自己以外的一切;隻有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隻有超越自我,才能展望到生命的全貌,繪畫出人生沒有斷點的軌道。
有一個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你一定比你想象的還要好。”但是許多人並不這樣認為。傑出人士往往在小小年紀時就胸懷大誌,希望與眾不同,無論遇到任何磨難,仍相信自己是最好的。你是不是有這樣的信念,有別人打不倒的自信心呢?你的堅持有多強,你的自信就有多強,你的路就有多長。
每一個人都應該永遠記住這樣一個道理,隻有不斷超越自我的人,才是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人生在世,你隻要按照自己的稟賦發展自己,不斷地拋開心靈的束縛,你就不會忽略了自己生命中的太陽,而淹沒在他人的光輝裏。不要以為自己很聰明就不努力,你應該把聰明看成一個新起點,而不是終點。一切都會成為過去,迎接你的將是一個個新的挑戰。
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手巴布羅·卡沙斯在取得舉世公認的藝術家頭銜後,並沒有為此而不再練習,不再努力,他還是和以前一樣,依然每天堅持練琴6小時,養成了“行動再行動”的良好習慣。有人問他為什麼仍然還要練琴,他的回答很簡單:“我覺得我仍在進步。”
人生是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地方,也不會停留在某一階段,它需要不斷地超越。超越是升華,是突變,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階段。沒有這種超越,一個人就不可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沒有這種超越,人類就不可能從愚昧無知的遠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人活在世上,不能總為自己的那點“小成績”而沾沾自喜,貪圖安逸享受,放棄了努力奮鬥的過程。滿足現狀的人,永遠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樂趣。
隻有不斷超越,才能領先競爭對手,才能在競爭中贏得更大的勝利。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更是技術創新的較量。能不能在以後的日子裏,繼續保持領先的地位,需要我們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超越,從而來保持自己永遠不敗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