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都具有一項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基本的心理品質——獨立思考。
達爾文說:“我耐心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懸而未決的問題,甚至花費數年亦在所不惜。”
牛頓說:“思索,繼續不斷地思索,以待天亮,漸漸地見到光明,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小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卻隻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的思索所致。”他甚至這樣評價思考:“我的成功就當歸功於精心的思索。”
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這樣類似的話:“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
著名昆蟲學家柳比歇夫說:“沒有時間思索的科學家,那是一個毫無指望的科學家;他如果不能改變自己的日常生活製度,擠出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那他最好放棄科學。”
從這些名言中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條道理: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質。所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欲成大業者必備的條件。
一位教授強調:“要提高你的創造能力,一定要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刻苦鑽研的良好習慣,千萬不要人雲亦雲,讀死書,死讀書。”
一位學者指出:“人們隻在有好奇心的引導下,才會去探索被表麵所遮蓋的事物的本來麵貌。”
好奇,可以說是創造的基礎與動力。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都具有少見的好奇心;而居裏夫人的女兒則把好奇稱為“學者的第一美德”。成功人士總是善於在人們熟視無睹的大量重複現象中發現共同規律,特別注意反常現象而有所創造。而漫不經心的人,往往就不怎麼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東西。縱觀一切高效的創造性人才,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就是敢想、敢幹、敢於質疑,遇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麼。
巴爾紮克認為:“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都毫無異議地是問號,我們所有偉大發現都應該歸功於疑問,而生活的智慧大都源自遇事都問個為什麼。”
但創造構想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有大量豐富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之上的。經驗越豐富,知識越淵博,創造構想的思維就越活躍。有豐富經驗的醫學家對疾病的判斷能力強,有經驗的飛行員能根據發動機微小的變化來判斷發動機的工作情況。
創造構想需要以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為基礎,但並不是說隻有等知識經驗積累到自認為非常豐富的地步才能開始創造。比如,過河需要橋或船,如果發現了橋,何必還要去造船呢?為了準備“攀登”,必要的基礎知識是需要的,但是如果總是怕東西不夠用,樣樣東西都去學,到什麼時候才算學到頭呢?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暫的。在短暫的一生中,在一定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隻有早日進入創造,帶著創造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去補充自己所缺的知識,無疑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創造性思維構想的產物有時如同火花閃現一樣,稍縱即逝。這種稍縱即逝的思維的火花就是靈感。可以說所有的靈感都源於直覺。愛因斯坦曾說:“真正寶貴的是直覺。”物理學家普朗克說:“每一種假說都是想象力發揮作用的產物,而想象力又是通過直覺發揮作用的,但直覺常常變成一個很不可靠的同盟者,不管它在假說時是如何不可缺少。”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中我們都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發現問題或在解決問題時,可能出現突如其來的新想法、新觀念。善於及時捕捉這種創造想象與創造性思維的產物,把它迅速而準確地記錄下來,進行思維加工與實踐檢驗,可能獲得創造性活動的很有價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