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發展永遠都離不開機會,要想能夠及時地把握機會、創造機會,那麼我們就必須不停地開動腦筋,運用智慧,否則我們就有可能會被時代淘汰。隻要我們不拒絕變化,並且善於運用變通的思維方式,不斷改變自己的觀念,我們就能抓住機會,走出困境,進入新的天地。
在18世紀的法國,土豆種植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得不到推廣。醫生們認定它對健康有害;農學家斷言,種植土豆會使土壤變得貧瘠。法國著名農學家安瑞·帕爾曼切曾吃過土豆,覺得土豆是一種很好的食品,於是決定在本國培植它。可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未能說服任何人。麵對人們根深蒂固的偏見,他一籌莫展。後來,帕爾曼切決定借助國王的權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1787年,他終於得到了國王的許可,在一塊出了名的低產田上栽培土豆。帕爾曼切發誓要讓這不受歡迎的“鬼蘋果”走上大眾的餐桌!
他耍了個小小的花招——請求國王派出一支全副武裝的衛隊,白天晚上輪流值班對那塊土地嚴加看守。這異常的舉動,撩撥起人們強烈的偷窺欲望。此舉的確顯得十分神秘,一塊種植土豆的田地怎麼會派哨兵日夜把守呢?周圍的農民無不好奇,不斷地趁著士兵的“疏忽”而溜進去偷土豆,小心翼翼地把偷來的土豆拿回去研究,並種在自家地裏,看到底有何不同。哨兵對周圍的農民偷土豆,表麵上似乎嚴禁,實際上則睜一眼閉一眼。當周圍的農民種的土豆獲得豐收之後,所謂的“鬼蘋果”的優點也就廣為人知了。就這樣,通過這個巧妙的主意,土豆在法國普及開來,很快成為最受法國農民歡迎的農作物之一。土豆加工後食品也昂然走進了千家萬戶。
通向成功的大道,絕不止思維變通一種方式,但是,突破常規的變通的思維能力,卻是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所必須具備的。隻有擁有了靈活變通的思維能力,並將之與具體行動相結合,才能快捷順利地達成自己理想的遠大目標。
當傳統的方法已經不能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另辟蹊徑。實際上,促成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切科技發明,起因都是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另辟蹊徑”。比如為了解決“怎麼才能更快地收割小麥”的問題,如果我們僅限於傳統的方法——把鐮刀磨得更快,而不是想著去創造另外一種方法,那永遠也發明不了聯合收割機。上一次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次不一定最適用。我們可能還有其他的辦法,也許還有比傳統的辦法好上百倍千倍的辦法。